党的二十大报告宣告,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合作发展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系列决策部署,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立足新发展阶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主动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学校第四次党代会和“十四五”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团结凝聚更多的“济大人”协同发展,开创社会服务新局面。
一、工作回顾
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深刻总结了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五年工作,期间合作发展处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顶层设计下,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系列决策部署,着力加强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和质量提升。
(一)加强完善顶层设计,营创市校融合发展崭新格局
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2018年以来,学校相继出台《济南市—济南大学融合发展规划(草案)》《济南市—济南大学融合发展规划(2019—2025)》《济南市—济南大学融合发展方案》等,深化省市共建济南大学工作。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济南市关于实施强省会战略重大机遇,学校制定《济南大学服务济南强省会战略行动计划》。推动签订新的省市共建协议,推进工业设计创新园区、康养文旅实训基地、应急安全产教融合园区规划建设,积极组织申报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工程项目,在2021年的申报工作中,我校获批立项9项,立项金额列驻济省属高校第一位,获批经费920万元,加速形成深度融入区域发展的“济大力量”。
(二)发挥省部共建优势,服务地方多点开花
充分利用省部共建平台,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为学校赢得外部发展资源。协助学校获批首批国家专利导航项目(高校)研究和推广中心,促进第一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落地济南大学。拓宽与地方政府合作渠道,与济南市市中区、槐荫区、淄博市周村区、梁山县、东阿县、江苏高邮市经济开发区等70多个政府部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济南市教育局、济南市城市管理局、日照市民政局、山东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集团有限公司、济南二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健康商会、济南高层次人才促进会等220多个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开展交流合作,以专业共建、挂职交流、人才培训、建立教授工作站等形式开展多领域、多形式的合作,打造社会服务“济大品牌”。
(三)靶向助力区域发展需求,构筑特色范式的校地产研院集群
出台《济南大学关于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与地方政府共建济南大学枣庄产业技术研究院、济南大学梁山产业技术研究院、济南大学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济南大学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济南大学莘县产业技术研究院等13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共为学校获得运行经费1120万元,组织学校和地方开展合作对接150余次;服务地方和企业获批科研、人才计划项目和科技创新平台26项,获批经费数660余万元;联合申报各级项目、人才计划和各类积极创新平台,获批国家级3项,省部级11项,地市级19项;推荐学校人才到地方挂职或企业兼职69人;服务企业申请或联合申请专利38项,其中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组织专家智库开展咨询活动50余次,逐步构建起具有“济大特色”的以“校地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核心支撑引领”,以“校企研究院”为“骨架拓展延伸”的产业技术研究院集群。
(四)用心用情优化服务,彰显校友会和基金会凝聚职能
履行校友会社会责任,勇当全省校友工作标兵。加强校友会组织建设,群策群力开展校友工作,构建多维校友工作格局。注重信息服务建设,第一时间衔接“毕业生-校友”身份转换。持续推进基金会项目,做好捐赠服务工作。五年来,基金会捐赠总额超3200万元,获得省财政配比1512万元,到2022年12月基金会存款额已达2500余万元,年度捐赠金额在2021年度达到单笔历史最高1200余万元,在2021年度省管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中济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获评最高等级“5A级社会组织”。2021年济南大学校友会正式注册成立,同年成为驻济高校校友总会联盟主任单位。2022年,完成了校友之家的建设工作,为校友返校和宣传校友文化提供了一个实体交流平台。截止到2022年底,全国范围内已建成57家地方校友联谊会,2家海外校友联谊会,挂牌148家校友联络处,挂牌范围涉及全国27个省级行政区,在山东省内更是实现了16地市全覆盖。
二、未来展望
未来五年,是学校全面实施高效能社会服务工程的关键时期,合作发展处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牢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系统观念、坚持产教融合的工作理念,走出去、开新局,抢抓“后疫情时代”新机遇,推动学校社会服务积极融入国家及省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切实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助力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
(一)完善体制机制,做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
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主动广泛挖掘地方社会需求,推动校地深度融合,建构学校社会服务驱动机制、协调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四位一体的社会服务制度体系,增强我校社会服务能力。一是编制《济南大学服务地方合作发展白皮书》,充分利用特色学科优势,全方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加强校院两级与地方合作组织体系建设,发挥学校学科资源为地方服务的作用,推动学院层面的专项合作。建立校院顺畅的合作发展、与地方政府等合作单位定期磋商的工作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合作单位间的协调互动指导,定期组织合作研讨会等。三是借助校地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孵化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合作“种子基金”,对重大项目予以必要的前期支持;继续实施科研人员挂职制度,选派教师到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挂实职或柔性挂职。
(二)对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资源精准配置共享
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济南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计划等重大发展机遇,以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一是把握好政策,做好与上级和有关政府部门交流沟通,积极引入项目、资金,调优学科专业布局,凝练和培育特色学科方向,支持优势学科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学科交叉,协调推动跨学科跨专业的产业学院建设。二是积极对接沿黄省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求,加快与地方政府搭建相关科技企业孵化、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推进济南大学黄河三角洲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以高水平科研深度服务黄河流域产业发展。三是通过参与企业关键技术攻关、合作成立研究院、提供咨询服务、培养科技、管理人才等措施,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为地方产业升级、高水平发展贡献“济大力量”和“济大智慧”。针对山东省和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智力支撑。
(三)叫响“济大系”服务品牌,打造区域合作“相互赋能”新典范
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通过战略合作、共建合作平台等多种产学研合作,力争五年与地方政府及省直部门等开展合作400项,其中校地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 20个,建设协同服务、资源共享的校地研究院集群。加强校地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推进校地产业技术研究院集群规模壮大,一方面围绕地方政府党政工作大局“做好公转”,另一方面围绕企业发展真需求“做好自转”,推动学校与地方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的对接;加强校院两级协同推进校地合作平台建设,对外建立与地方政府等合作单位定期磋商机制,对内定期与学院召开交流研讨,为开展社会服务搭好桥,牵好线;协同山东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济南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济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打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社会服务新平台;充实学校社会服务专家库、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挖掘地方企业需求库,以地方产业链对接高校学科链、以地方创新链对接高校人才链,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四)提升市校高质量发展融合度,树起“双向奔赴”新样板
抢抓济南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计划重大发展机遇,全面落实《济南大学服务济南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服务济南十二大工程为抓手,将服务济南工作任务细化,汇聚创新队伍,构筑高端平台,推进协同创新,加快成果转化,与济南发展同频共振,为济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积极谋求济南市支持;积极融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根据起步区的发展战略及支柱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结合我校的学科优势、科研特长和已有成果,精选服务重点,确定服务起步区的各项举措,在战略、目标和项目等层面与起步区实行直接对接;立足服务强省会战略,继续做强市校融合等项目。在前期市校融合项目的基础上,接续做好市校融合项目的引导和培育,鼓励学院打破学科界限联合申报大项目;依托莱芜区良好的资源环境和招引政策,实现学校市校融合“同城化”发展布局,有效疏解办学空间不足,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积极推进济南大学莱芜雪野校区建设相关工作。
(五)多维发力服务校友,构筑“点面开花”校友工作新格局
充分发挥校友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探索学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互惠合作、共同发展的机制和途径。全力打造“校友之家”服务特色和品牌,搭建校友与母校“暖心屋”;成立校友企业家联谊会,创新服务形式,推动学校和校友事业的互惠共赢、共同发展;持续开展校友走访活动,加大重点校友沟通联络力度,发挥校友联络处的“集结地”和“中转站”作用,点面结合,发挥校友在建言献策、共同研发、合作培养、技术转移等方面的作用,促进校友和母校发展同频共振。每年完成地方校友会换届1-3个,新成立学院或行业校友会1-3个,新挂牌校友联络处20-30家,校友企业家联谊会规模每年递增15-20家。发挥校友之家作用,每年进行校友企业推介、校友沙龙、校友讲座、校友合作交流、校友班级值年聚会等20-30期。出台《济南大学优秀校友评选办法》,建立济南大学校友荣誉体系。
借助山东省高等教育管理科学研究会高校校友工作委员会秘书处、驻济高校校友(总)会联盟盟主单位身份,在山东省内树立起济大校友工作标杆形象,为促进驻济各高校、山东各高校校友工作创新发展,为各高校校友之间、校友企业之间共通共建提供完善平台,对于推动济南地区经济更高质量发展提供力量支撑,为“大强美富通”国际大都市建设献资出力、增光添彩。
(六)用好用足基金会平台,力促社会筹资工作再上新台阶
发挥基金会“5A等级”的社会影响力,多措并举,依托与地方和大型企业的合作多渠道募资;做好大额捐赠的发动和跟踪服务工作;有针对性地吸纳社会爱心人士担任基金会理事,提升基金会的募资能力和社会影响力;靠前服务引导,深挖掘学院募集办学资金潜力,形成“全动员、齐开花”的局面。
继续提升基金会工作的信息化程度,提高基金会在社会捐赠、资金使用方面的透明度,继续做好教育发展基金会业务的宣传和服务工作;依托已经建立的校友企业家联谊会的建设,不断发现和挖掘重点校友和校友企业,跟踪服务,做好宣传,及时跟进和服务校友和校友企业合作和捐赠需求;做好学院募集社会资金方面的培训和服务工作,总结相关学院的经验做法,对没有完成任务指标,尤其是零到账的学院走访调研发动、靠前服务引导,深入挖掘学院在募集办学资金方面的潜力;基金会继续开发设计和完善捐赠小程序,利用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捐赠宣传和服务。
(七)规范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推动学校培训收入实现新突破
以《济南大学非学历管理办法》为依据,不断提升非学历教育项目培育、管理、规划和服务水平,多措并举,鼓励和协助学校各办学单位坚持需求导向、分类细化,紧贴区域、行业、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实际需求,强化责任意识和市场意识,开展多渠道、上规模、高质量的非学历教育项目,争取把面向社会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情况,作为各办学单位考核评价的相应指标,积极承担更多非学历教育任务,力争全校非学历教育培训收入实现新突破。
卢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