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是我们党在建党百年后召开的首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在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时间坐标上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历史性的大会,具有特别的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主题鲜明、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擘画了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学校召开的第四次党代会客观分析了当前学校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一二三”发展思路和“四五六”战略部署,描绘了学校未来“冲一流、争进位、建名校”的发展愿景。化学化工学院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作为全院教职员工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号召全体教职员工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坚持“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初心与使命,紧紧围绕“基层党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内容,解放思想,革故鼎新,守正创新,努力开创学院发展新局面,为学校“冲一流”建设贡献化学化工学院力量。
一、 坚持党建引领,汇聚发展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这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对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夯实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化学化工学院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在规范组织生活、创新党员教育形式、提升党员党性觉悟、党建引领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务求实效;认真学习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坚决遵守《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学院党委被确立为学校“标杆党委”,高材教工党支部荣获全国样板党支部,1人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1人获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以二十大召开为契机,组织“喜迎二十大踔厉奋发创佳绩,戮力同心迎盛会”、“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中共济南大学第四次党代会精神暨学院工作推进会等活动;全体师生党员认真收看二十大开幕盛况,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大会报告,邀请学校二十大宣讲专家李朋中教授进行专题辅导报告,深刻理解报告精神。
二、 坚持内涵发展,增强办学实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学院坚持优良传统,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引擎,坚持学院内涵发展,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积极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按照“凝练学科方向、整合学科资源、加强平台建设”的发展思路,通过丰富内涵与拓展外延提升整体科研水平与学术能力,突出学科特色优势。学院长期坚持“四个面向”,形成了“创新引领、理工融合、快速成长”的学科优势。近年来学科整体实力水平及影响力稳步提升,2023年3月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全球ESI指标排名分别为1.43‰、2.92 ‰,在第五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均为全国同类学科前列。学院学科发展方向布局更加优化,学科影响力持续提升。
学院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紧跟学术前沿,开拓学术视野,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科研氛围。形成了化学精准合成与检测、精细化学品合成与工艺、氟化工材料制备与应用、绿色催化技术与应用等系统融合化学化工全产业链的特色学科方向。近三年来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其中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5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89项;在Nat. Catal.等顶级期刊发表自然科学三类高质量高水平论文587篇,获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286件;签订科技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149项,科研经费到账达1.28亿元。
三、 坚持立德树人,提升育人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学院党委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一流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一是专业建设取得新突破。学院获批三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一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实现一流专业建设全覆盖,两个工科专业均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建设进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二是协同育人探索新方式。充分发挥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责任人”作用,引导教师率先垂范,做立德树人的表率。郑庚修教授获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绿色化学制造与精准检测团队荣获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省青年创新突击队”。
将学科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推进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有效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学业引导、科研指导、生涯辅导”为核心内容,全程参与育人活动。获批山东省首批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氟硅绿色低碳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获批“氟硅新材料与绿色制造”、“分子诊断技术与装备”山东省高校实验室2个。学院目前拥有两个国家级教学平台、14个省部级教学与科研平台。近三年教师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各类赛事600余项,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近520项。
三是人才培养获得新成效。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这将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四大职能,着力引导高校以高质量人才培养推动高水平科学研究,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以高层次人才团队产出高层次科研成果,形成三者良性互动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学院构建分层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推进科教融合。通过人才培养质量强化教学研究,强化创新能力培养。近几年获批国家一流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省优秀博士、硕士论文13篇;山东省优秀创新成果奖13项;山东省优质课5门;山东省教学案例库3项;山东省研究生优秀导师1人;山东省教学改革立项7项。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互联网+及专业赛事中成果丰硕。近三年本科毕业生考研率均超50%,位居学校前列。
展望未来,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将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高质量党建领航学院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重点,以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学生管理为主要抓手,以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全面促进教学上质量、科研上水平、管理上层次、人才培养上台阶,坚持不懈推进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坚信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化学化工学院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结合学院具体情况,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整合多方资源,多措并举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为建设创新性、国际化、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化学化工学院 贺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