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3月13日讯(记者 续梅 王友文)今天,教育部和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联合举办“教育系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讲话”座谈会,教育部部长周济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积极主动地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教育系统要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全社会的前列。
周济强调,要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切实提高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性的认识,要切实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不断丰富教育内涵、拓展教育途径、增强教育效果。要积极主动地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中凸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彰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础,切实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切实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道德水平,在师德建设中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积极营造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氛围,在舆论宣传中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周济强调,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历史任务,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统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认真研究制定具体规划并组织实施。要充分发挥教育系统人才资源和理论研究优势,针对当前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指导和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深入开展。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与大中小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和认识水平结合起来,做到大中小学教育分层次推进、整体衔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周济要求,教育系统要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全社会的前列,深刻认识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发[2004]8号和16号文件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抓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现实意义,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自觉养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出席座谈会并发言,她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机融合并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来自北京市大中小学校的部分领导、教师代表,以及专家学者参加座谈会并发言。(座谈会发言摘要详见今日本报四版)
《中国教育报》2006年3月14日第1版
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做好学校德育工作 ■教育部副部长 陈小娅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对于他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高度凝练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特点,又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对全社会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概括,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在本质上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是相统一的。
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明确了任务和要求,又鞭策我们要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二、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当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特别强调了两点,一是强调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鲜明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既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二是强调特别要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了当前治理社会风气的要害,抓住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也抓住了学校教育的根本。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让广大青少年掌握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也要让他们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校长、每一位教师在这方面都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机融合并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一是要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作用。要首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强化有关荣辱观教育的内容,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教育内容,深入浅出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育部将在今后修订课程标准、审查教材内容时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要求。
二是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让每一个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要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抵制低级趣味。要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一个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是要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要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把帮助教师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和示范。特别是班主任教师更是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要求纳入到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之中。学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考核班主任和教师的重要指标。
四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和联合有关部门,努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切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 朱善璐
“八荣八耻”的道德观,对人在新形势下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深刻的科学性。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观的经典阐述,是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新标准,对于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认真学习和深刻认识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要意义和重要贡献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阐述与最新发展。它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最新阐述。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系统总结与自然升华。它具有深邃的历史底蕴,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三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高度概括与集中体现。它是吸收、总结了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牛玉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时代精神并不断提炼升华的产物,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四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和内在要求。“八荣八耻”的道德观,对人在新形势下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深刻的科学性。
二、全面把握“八荣八耻”道德观对当前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
“八荣八耻”道德观对当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为北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提供了科学的道德标准。北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关键是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而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需要切实贯彻“八荣八耻”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境界。二是为北京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内核。“人文奥运”是举办2008年奥运会三大理念的核心和灵魂。“八荣八耻”道德观为我们努力提升包括大中小学生在内的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深入挖掘中华文化丰富资源,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魅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内核。三是为首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鲜明的思想旗帜。首都教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最终落脚点应该还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八荣八耻”道德观解决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四是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行动指针。“八荣八耻”道德观为青年少德育树立了新标杆,为把培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这个中心,积极改革和调整教育教学各项工作提供了行动指针。
三、在首都教育系统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八荣八耻”道德观的教育活动
一是高度重视,广泛动员部署,在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师生员工中开展学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活动。二是要落实“五个一”,实现“五个进”,达到“四入”的目标,确保学习贯彻工作取得实效。五个一,即要在大中小学校每个教室(包括教研室)张贴一张“八荣八耻”座右铭或宣传画;大中小学的班级和党组织要举办一次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专题班会和组织活动;要在小学幼儿园中编写传唱一批关于“八荣八耻”的新童谣;要编辑一套宣传荣辱观的普及读物;各地区各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一份开展教育活动的详细规划。五个进,即进班级、进课堂、进教材、进网络、进活动。“四入”即要使“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青少年学生中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并转化为道德行为。三是要贴近实际,注重创新,探索建立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的新途径和方法。各区县、各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贴近实际,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搞“一刀切”,不搞“一阵风”。要积极探索学习贯彻“八荣八耻”重要讲话活动的既符合实际又有时代特点的工作形式和工作平台。中小学要结合奥林匹克教育深入宣传“八荣八耻”道德观;大学要结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等,深入推进“八荣八耻”重要讲话的学习贯彻。四是要统筹兼顾,突出主线,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奥林匹克教育行动、加强师德建设等工作,形成学习贯彻活动热潮。五是切实加强领导,发挥领导干部和教师的模范带头和示范作用,遵循教育规律,科学组织实施。
弘扬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高校应走在前列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刘川生
高等学校承担着重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理应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社会前列,切实发挥好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精辟概括,导向鲜明,内涵深邃,提出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要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新发展,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融为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胡锦涛总书记阐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提出了哪些应该提倡,还提出了哪些应该铲除,昭示了社会进步的方向,提出了社会进步的目标。胡锦涛总书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抓住了当前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体现了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点和时代要求,是凝聚人心的坚强纽带,是实现宏伟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全体公民为人处世的精神指南,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等学校承担着重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理应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社会前列,切实发挥好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在高校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我们要把胡锦涛总书记阐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有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与各门课程的学习有机结合,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我们要把“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准则,激发大学生的崇高精神追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生动的道德实践,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使美好的思想道德在大学生中蔚然成风,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我们要把胡锦涛总书记阐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到学校的师德建设之中,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北京师范大学有着以德育人的优良传统和校风。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它体现了一种求真创新、为人师表、追求卓越人生的精神。我们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校训有机结合,大力加强师德建设。要加强领导,精心安排,组织广大师生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要发挥人才优势和理论研究优势,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为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供理论支持。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教师考评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指标,引导广大教师注重品德修养,追求学术创新,讲究学术道德和节操,坚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传承文明不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加强荣辱观教育要坚持“三近” ■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民族性、时代性与社会主义特色的有机统一。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体的健康成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治理的经济目标与伦理目标和谐互动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体现
我认为,对于一个社会的综合治理来讲,它要求社会发展的经济目标与伦理目标能够和谐互动。如果伦理目标相对经济目标长期滞后,就会导致社会发展失衡。胡锦涛总书记以荣辱观为核心提出的“八荣八耻”,是对以往社会治理伦理目标的进一步明晰化、具体化,也是党和国家更加自觉、坚定而理性地加强社会伦理治理与教育的重要体现。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民族性、时代性与社会主义特色的有机统一
制订社会治理的伦理目标必须基于一定的社会与历史参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民族性、时代性与社会主义特色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根源与精神根基。社会主义荣辱观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它为中国提供着跨越式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团结全民族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荣辱观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价值标尺与精神导引。
三、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既有助于形成具有鲜明价值倾向的良好社会风尚,也有助于个体内在德性的养成
荣辱观教育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体的健康成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助于形成具有鲜明价值倾向的良好社会风尚。对于社会整体而言,社会风尚是社会治理的舆论基础和伦理保障,荣辱感则是社会风尚形成的伦理底线和价值基石。我认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既指出了社会道德建设的伦理底线,又指明了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伦理目标,指引我们应该首先从基础性的荣辱观教育做起,以荣辱观教育来引导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助于个体内在德性的养成。对于个体而言,荣辱感也是个体德性养成的基石。自我修养是个体德性养成的基本途径。荣辱观教育在根本意义上首先是对个体“荣感”与“辱感”的情感激发,它为个体的德性修养提供了重要的道德情感基石。
四、坚持“三近”原则,加强未成年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我们的道德教育应该坚持怎样的原则,采用怎样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使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真正内化到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的人格结构之中呢?我以为,最关键的,是要坚持“三近”原则,使我们的道德教育更加科学、细致、有效。
首先,要贴近孩子生活。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也是生活的。我们的道德教育,包括荣辱观教育,必须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寻找道德教育的素材和契机。其次,必须接近孩子个体,为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需的价值支撑,才可能是有效的。最后,还要亲近孩子心灵。道德教育只有触动心灵,引发感动,引领精神成长,才是真正有魅力的教育。
落实“八荣八耻”是教师的责任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教师 王苹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社会的实际、学生的实际进行荣辱观的专题教育。
作为一名中学政治课教师,我认为要通过加强德育课程的建设来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有正确荣辱观的学生。
一、要旗帜鲜明地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政治课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八荣八耻”荣辱观,并将它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和“行”表现出来。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正确舆论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活动,不能让课堂形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
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将专题教育活动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三观”教育既要有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主题鲜明的专题教育课程,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是体现“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如“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各种迷信活动”、“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等。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社会的实际、学生的实际进行荣辱观的专题教育活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教学案例的选择、对具体事件客观公正的分析、对学生言行的正确评价等渗透荣辱观教育。
三、坚持“三贴近”原则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
如何让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德育课程上得到落实呢?举一个小例子:一位高三年级的学生曾经问我:“您让我们爱国,可是国家为我们做了什么呢?”我利用教材“国家职能”的相关内容,选择了大量的有一定时效性的材料,说明国家如何对人民负责,并引导学生列举他们所知道的、感受到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因此,德育课程落实荣辱观要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只要以正确的荣辱观为指导,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贴近学生的认知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就能凸显出来。
荣辱观是教育研究重要课题 ■北京教科院院长 时龙
社会主义荣辱观论述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精辟地概括和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容与深刻内涵,这一重要论述对教育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研究工作面临新的任务和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论述了“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教育研究要研究、吃透这一论述。“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从如何对待国家和人民、如何对待科学与劳动、如何对待他人和义利、如何对待法纪与生活的角度,全面阐明了“培养什么人”的重要标准,明确了在“培养什么人”过程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深化。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从政治的高度对教育及教育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教育研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要课题,在开展分门别类的教育研究的同时,围绕根本问题,体现根本要求,深刻认识并承担教育研究工作的政治责任。
社会主义荣辱观论述了“怎样培养人”,为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要进一步加强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学研究。“怎样培养人”与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在青少年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体现和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并加强和改进这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就思想政治素质做出了深入全面的阐述,对学校教学工作及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亟待加强和改进的任务。
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论述为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确立了鲜明的规范,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以突出针对性、实效性为重点的德育研究。荣辱具有思想和行为两方面的体现,是思想方式与行为方式的统一,最终要体现在行为方式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能只停留或满足思想认识层面,必须要努力将积极思想转化为积极行为。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历来是德育研究的重点课题,针对性就是要有的放矢,实效性就是要解决问题,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更显其迫切和重要。
荣辱观与教育观的统一 ■北京中关村三小班主任 王盈
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含义深刻、充满期待、深怀希望,更是对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的教导和要求。
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既有对光荣传统的发扬与继承,也有对现代文明的创造和发展。荣辱观包容了小学教育教学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全部内涵。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含义深刻、充满期待、深怀希望,更是对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的教导和要求。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班主任教师,所面对的是天真无邪的儿童。身为基层教师,我们平日所承担的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更是要培养具有高尚品德、文明素养、民族精神的未来社会人。我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等思想品德教育。
弘扬爱国主义,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小事情看起来很不起眼,但它关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反映出我们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到底树立得如何。因此,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作为“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并落到实处,为孩子们打下正确荣辱观的基础。
荣辱观是德育的价值指南 ■北京小学副校长 高玉丽
“八个为荣、八个为耻”不但从社会舆论上,而且从社会风气上都为学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八个为荣、八个为耻”概括的非常精炼,我个人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从公民层面上讲,是一种人格品质;从社会层面上讲,它体现了一种全社会应树立的社会风气;从国家层面上讲,它是整个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倡导的价值观体系;从学校层面上讲,它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指南。
我们学校培养的好习惯是丰富多彩的,而众多行为习惯背后所体现的是社会主流的、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因此,只有在学校教育中善于引导学生了解和感悟行为习惯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才能使学生具有坚实的正确的价值观根基,也才能更好地确立、巩固和发展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为学校德育,我们不仅要关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更要引导学生从小了解和感悟良好的行为习惯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八个为荣、八个为耻”不但从社会舆论上,而且从社会风气上都为学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我们要一方面通过学校自身的德育工作创新实施德育,另一方面要加强师德建设,开展家长培训,运用社会资源,将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共促青少年健康成长。
加强德育有了着力点 ■北京景山学校校长 范禄燕
胡总书记提出的荣辱观,为我们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具体方向,让我们找到了着力点,找准了突破口。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思想传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具有不可取代的指导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增加了新内容,提出了新要求。未成年人是祖国的希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胡总书记提出的荣辱观,为我们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具体方向,让我们找到了着力点,找准了突破口。
近两年来,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德育工作,一方面,狠抓师德建设,端正教职员工的育人思想,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具体制定了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各个年级段的德育工作目标及具体实施细则,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要在已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落实总书记的讲话,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更大发展。
《中国教育报》2006年3月14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