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结束,各地投档线陆续公布,济大要迎来新同学了。微博超话里关于济大校区、宿舍、食堂的讨论多了起来。翻看手机里存着的相片,网友热心地给素未谋面的学弟学妹们答疑解惑。校园社团和学生组织的纳新宣传也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更新迭代地为校园注入新的血液。七嘴八舌地讨论,是按耐不住的十八岁。
时间倒退回五年前的九月,和父母一起来济大报道。迎新的夜晚到处沸沸扬扬,诺大的校园更是让人找不到方向。现在仍记得,迎新学长把我和父母一路送到宿舍公寓楼下。那时的我肯定想不到,往后的几年也多次担任迎新的重担。每当抱怨工作劳累时,都会想起曾经也是被这样偏爱过。那份感动一直伴随着我,于是尽己所能,传递这份责任与关爱,让初到济大的学弟学妹,少一份不安,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和父母一起把行李搬上六楼的宿舍,处处尽显开学的忙碌和局促。二零一八年的宿舍还没有装空调,一台电扇吱吱悠悠地转着,努力吹散夏日的闷热浮躁。宿舍门被随意的半敞,风吹过门帘,随后传来笑声一片。楼道里,是大大小小堆积的编织包裹,是洗衣房飘来的淡淡皂香,是躲在角落给家人打电话的各地乡音。一幅幅青春电影的特写画面,正如同我反复想象的校园。
宿舍里人凑齐的第一天,八个女孩一起去吃了火锅,拍下第一张合照。大学的故事从此开始,早八的高数课总是让人昏昏入睡,听不懂的知识变得更加抽象模糊。面对老师热情洋溢写满了四面黑板的解题步骤,愚蠢的脑袋只能先抄下来,课后再回去努力思考。南苑通往十一教的路成为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六段五楼的教室就像体测八百米的终点,让人挣扎在上课铃声响的最后一秒。丰富的校园活动,让日子过得匆忙且充实,拉歌、合唱、拔河、运动会、公益劳动接踵而至。为了参加“温馨宿舍”的评比,我们一起装饰房间,买好看的壁纸墙贴和桌布,挂上“御膳房”的门牌。大家都努力经营着,彼此坦诚真实的生活。被他人的关爱包围,让琐碎的生活时时弥漫着温馨。考试前的突击复习,双十一的蹲点抢购,冲过南苑与西南门路口的红绿灯……都少不了八个人的身影。如今再回看这些录像和合照,幼稚的穿搭和微胖的面孔,让人哭笑不得。可当时在我们的心中,那是无可替代的盛世美颜。
从大一入校,到研二在读,在济大一晃五年。走在校园里,陌生人的脸庞总能和昔日的老友重叠。读研的日子没有本科时的无忧无虑,焦虑总是反复袭来。常常抱怨学习的艰难和枯燥,但最后总会加上一句:幸好我有三个特别好的师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读研最大的收获,是终于体会到传统诗文中的同窗之情。师门的绝妙之处,就是把几个原本毫无交集的女孩凑到一起。她们就像我的亲姐姐,从此焦虑有人倾诉,快乐有人分享。因为有师姐在前面探路,日子就没那么迷茫。夏日的夜晚我们一起去操场散步,躺在柔软的草坪上,享受着凉爽的晚风。听着操场上弹唱的歌声,打开手机灯光,为演唱者伴奏。望着黑漆漆的天空,一瞬间希望时间在此刻定格,让我永远能待在校园,在星光点点的操场,和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共唱一首美妙的歌曲。毕业之季,大家聚在一起为师姐送行。一年的时间太短,初相识便要分别。千言万语在举杯的一刻化作一句:结婚我去给你当伴娘。
寒来暑往,花开花落,五年时间转瞬即逝。十八岁的幸福很简单,是一口冒着热气的肉夹馍,是一根烤至焦黃爆皮的脆骨肠。二十三岁的幸福,则是回忆往昔,在校园里留下的一段段美好时光,曾经是和舍友,如今又有师姐。经历离合聚散,但幸运的是总有朋友陪在身边。
未来如诗,千言万语抒不尽满腔深情。祝福济大,愿多年以后,我们还能重返校园,共睹母校百年积蕴,再创辉煌。
文学院 吴雯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