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苟坝村来到花茂村,这两个地方都是红军长征途经之地,革命老区孕育、滋养了中国革命。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调研,来到了花茂村。当时的花茂村在脱贫攻坚的指引下实现了巨变,一改之前荒茅田的贫困落后而成为山花繁茂的美丽乡村。乡愁土墙独具特色,让习近平总书记有感而发,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习近平总书记用“乡愁”这两个字精准地道出了乡村振兴的核心和灵魂。那么什么是乡愁?在花茂村,乡愁表现为土墙所寄托的怀旧情思、农家小院内涵的红色基因以及土法造纸、土陶制作等传统特色文化创新发展所彰显的文化期望。因此,乡愁要表达的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感情,是一种恋恋不舍的情怀,更是一种文化认同。要寻访乡愁,必定要回到乡村,因为乡村寄托着我们的精神家园。当然,能让人寄望乡愁的乡村,并不是破败落后的农村,也不是钢筋水泥的农村,而是既要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又要有现代生活的舒适洁净;既要有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又要有守望相助的人情温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留住乡愁,也就留住了乡村振兴的源动力。
花茂村正是抓住了“美丽乡愁”这个乡村振兴的真谛,以文化守住乡愁、筑牢乡村振兴的根基;以绿色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引擎,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同时将丰富厚重的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绿色生态发展中,将绿水青山变成农民致富增收的金山银山,创新性地走上了一条乡愁文化、绿色产业、生态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也彰显了乡愁的现代价值。“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此诗意的语言所描绘的乡村振兴愿景正在花茂村成为现实。
大家看如今的花茂村,“红色之家”正致力于打造百年老店,土法造纸、土陶制作等传统手工艺正成为闪亮的名片,红色游、田园游、智慧游让人流连忘返。在花茂村乡村振兴的路上,美丽乡愁带来财富,绿色发展孕育突破,文化铸魂筑牢根基,留住人才天地广阔。花茂村这样一个曾经承载军民鱼水深情的革命老区,如今用文化守住了乡愁,也走上了致富路,成为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乡村振兴的样板。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回到家乡创业、就业,拓展红色旅游,发展绿色产业,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乡愁花茂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在这里,青年、人才、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实现了联通。文化为乡村振兴赋予灵魂,青年、人才让乡村更有魅力、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和文化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寄予深切的期望,乡村振兴也为青年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理应胸怀“国之大者”、立志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和青春力量。当然,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但花茂村的现实启示我们:乡愁可寄,未来可期!我们青年人责无旁贷!
(马克思主义学院 赵秀芳)
8月15日至1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行走的思政课”教学活动在贵州举行。学校党委副书记查玉喜指导教学活动,党委宣传部、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参加活动。
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红色文化资源富集。在那里,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在息烽集中营革命遗址,教师蔡伟红以“红色记忆——息烽集中营的地下斗争”为题开展现场教学。教师赵秀芳在花茂村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挂念与花茂村的‘美丽乡愁’”为题,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挂念与花茂村的发展变化。学生黄鑫以“娄山关战役及其历史意义”为题,详细讲述了战役的过程和红军的战斗精神,同学们在娄山关下激情朗诵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学生刘鑫宇在苟坝会议会址前以“苟坝会议——一盏马灯 一条小道 一个重大决策”为题,讲述了苟坝会议这一改写中国命运的历史瞬间。学生孔子显在赤水河畔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四渡赤水出奇兵”为题,讲述了四渡赤水的伟大战略智慧。
马克思主义学院“行走的思政课”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改革思政课教学方式,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师生在情景教学中领悟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让师生在学习研讨中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赓续红色血脉,不断提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