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宋全政 通讯员 马毓轩)李建超,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夕,他从校长展涛手中接过社会实践经历证书,成为第一批获得此项证书的毕业生。李建超兴奋异常,因为他签订就业意向的单位对他这个社会实践经历格外看重。
“颁发社会实践经历证书,虽是学校行为,不如毕业证书效力大,但这是对自己大学期间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郑重认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这个,这张证书无疑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李建超一样,山大包括40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在内的246名学生首次获得此项证书,他们均在就业方面受益颇多。
在前几年试点的基础上,今年是山大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化”的关键一年,也是该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考核的第一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如何避免形式主义和‘走过场’,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得到锻炼,富有成效,一直是困扰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大问题。”山大团委书记王君松说,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基地化,让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进行管理和考核,这是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扎实有效的一个长效机制。
今年正式出台的《本科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是山大由过去的鼓励性向制度化转变的一个标志。该校团委副书记周庆华介绍说,管理办法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组织实施、考核办法都作了规定,其关键点在考核上,包括考核程序、等级、实践活动时间的计算、实践报告的基本要求、登记表的写实性填写甚至抽查回访等都有详尽要求。他介绍说,如优秀学生奖学金,如果社会实践考核达不到良好以上,将一票否决;凡实践报告弄虚作假或抄袭均按考试作弊处理。这些硬性考核指标有效规避了社会实践活动的“走过场”。
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与学分管理,更是山大的一个创新。据介绍,为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山大将形势与政策课进行了改革,更名为形势政策与社会实践课,作为一至三年级全日制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记3个学分,其中社会实践占50%。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的一个“必修课程”,大大激发了学子们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今年暑期前,全校各单位组织申报社会实践团队1000余支,经过答辩遴选,确定校级示范团队40支、校级立项团队134支、校级立项个人135名,纳入学校立项的人数超过了2500名,是去年的近5倍。学校也为此设立50万元专项经费,资助这些项目团队和个人。
制度健全后,如何让大学生实践有去处、有场所?山大把“基地化”作为一项工程,积极进行拓展。学校党委副书记方宏建说,要想让大学生扎扎实实伏下身子进行实践锻炼,必须建设一批紧密型的实践基地,这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他说,山大的学生实践基地已有50多处,其模式多种多样,有的与大学生岗位体验相结合,有的与专业素质拓展相结合,有的与志愿服务社区相结合,有的与学生就业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这些稳定的接收单位,为大学生实践搭建了坚实的平台。阳谷县十五里元镇是山大外国语学院坚持开展了6年爱心助学活动的基地。2005级学生余晓强是这支实践团队的第四任队长,今年也是他第二次来到阳谷支教,“在这里,我们在传递爱心的同时,也升华了自己”。
“每年暑期,山大的学子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用一段不算很长的时间,坚实地踏着未来成长的脚步,社会实践在山大已不再是一种点缀或者是少数学生的选择,而是大家学习和成长一种不可或缺的内容,它使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得到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展涛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采访中,记者也深深感觉到,“社会实践经历”在山大已成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