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多举措打造创新型人才
近年来,江苏大学实施了“提前选拔免试攻读硕士学位预备生”计划,从大三学生中遴选优秀本科生,为他们配备导师,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发挥他们对全体学生的“领跑”作用。
加强尖子本科生的培养,让他们“领跑”,这是江苏大学打造创新型人才的第一个举措。据了解,入选“预备生”的学生,从大三开始就进入导师的课题组,参与课题研究,并可以提前选修部分硕士研究生课程,经培养、考核,毕业后直接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实施研究性教育,把学生及早带进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对学生进行科研“启蒙”,是江苏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二个举措。同时,江苏大学还成立了“大学生科研导师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推动教授上讲台,让学生与名师“面对面”,是江苏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三个举措。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江苏大学在全校23个学院分别设立了“大学生学习中心”,其目的在于打造教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专业与学科融合的纽带、成人与成才培养的桥梁、导学与自学结合的媒介。
(详见2008.11.13《中国教育报》)
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助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作为全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黑龙江大学对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学校从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基本层面着手推进创业教育:一个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层面,着眼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加强课程模块建设,在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贯彻创新原则和个性原则,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展知识视野,奠定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础;另一个是创业教育的操作层面,侧重于学生的具体创业技能的传授。用活动建设带动学生研究创新实践的参与性,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用项目建设带动学生研究创新实践的创新性,促进学生较早参与科研;用基地建设带动学生研究创新实践的持续性,促进学生专项技能与综合素质拓展。
(摘自2008.11.17《中国教育报》)
华东师范大学:不断开辟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
华东师范大学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努力构建由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科研创新、毕业论文、社会实践所组成的分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走进重点实验室,并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与科研实践和合作学习,发展自身分析、评价和综合的知识与技能。
作为国际化战略下创新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华东师范大学实施“优秀学生国际实习项目”和“优秀学生跨国文化与学术交流项目”,通过交流培养、海外实习和短期访学等途径,让学生在多视野、国际化的平台上得到训练和提高,促进了本校教学改革与建设水平的提升。同时,华东师范大学还鼓励院系利用与国(境)外大学已有的合作基础,拓展交流项目,为学生搭建常态性的实践交流平台,促进校际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使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感受不同大学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因子。
(摘自2008.10.31《中国教育新闻网》)
高教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