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国务院、教育部、湖北省先后召开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并专门下发文件提出明确要求。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正确认清形势,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千方百计促进学生顺利就业,毕业生就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认清形势,化危为机,积极研究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
针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给就业形势带来的严峻挑战,学校党委多次听取就业工作汇报,并召开全校就业工作会议,重点研究部署2009年就业工作。校党委书记刘伟强调:我们一定要理性、辩证地认识当前形势,既要看到形势的严峻性,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又要勇于面对当前学生就业工作的挑战,认真分析积极和有利因素,坚定信心,抓住机遇,确保我校学生就业率保持基本稳定。校长周祖德指出:学校要紧紧围绕社会需求,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整合各类办学资源,健全各类教学规章,规范办学行为和教学制度,充分发挥各类办学资源的综合育人效益。要坚持以人才质量为核心,实施教育质量工程,打造优质育人平台,要依托建工建材、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建立特色学科群,完善“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人才培养途径,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该校党委对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做了具体部署,要不断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主动挖掘就业信息,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加大创业教育力度,提升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关心特殊群体学生的就业问题,强化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展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增强就业工作服务意识,提高就业工作服务水平,确保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平稳运行。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学校形成了“学校党政统一领导,学生工作部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学院全力配合,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格局。
坚定信心,勇于实践,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和水平
学生工作部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切实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去贯彻落实,按照“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材、有利于用人单位招贤纳才、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围绕“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确保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稳定”的目标,着力加强就业教育引导、拓展就业市场、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就业指导服务。
1、广泛动员,主动出击,千方百计收集岗位信息。面对当前就业形势,为收集到更多、更有效的岗位信息,学生工作部在巩固发展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供需关系基础上,还积极发动职能部门、学院以及辅导员、班主任、专业导师的力量,利用董事会、校友会的资源,紧紧抓住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与国家实行中部崛起战略的机遇,千方百计为毕业生挖掘就业信息,仅三月份就举办了“武汉市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董事会、校友用人单位专场招聘会”、“经管类专场招聘会”、“理工大春季招聘会”等多场大型招聘活动。
2、依托网络,加大力度,全力为毕业生提供丰富、便捷、高效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为准确掌握毕业生就业情况,学生工作部建立了就业信息报送机制。通过升级完善就业中心网站、校园BBS就业版块、就业中心信息发布大屏幕、年级会泡泡群、活动中心宣传栏、学生宿舍区宣传板等措施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实现了就业信息在毕业生群体中的“全覆盖”,要求各学院、班级充分发挥QQ群、飞信等网络资源优势,努力为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
3、积极引导、大力推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一是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战略部署,通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走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成长道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形成到基层就业光荣、在基层锻炼成长成才的校园风尚。二是通过创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科研基地、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五位一体”的基地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4、加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对就业困难群体重点帮扶。为让毕业生及时、全面地了解国家和地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帮助毕业生用好政策,学工部专门制订了就业工作宣传方案。在切实摸清每一个毕业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及时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除了通过学生资助平台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外,还制定了“自愿去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就业的毕业生,学校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偿还国家助学贷款”、“志愿服务西部、服务基层奖励金”等一系列政策,解决了家庭困难的学生到基层工作的后顾之忧;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同学,学工部以排解毕业生就业压力为重点,通过心理咨询帮助毕业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求职择业与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引导毕业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建立正视困难、融入社会的健康心态。
大胆探索,创新方法,学院就业工作各具特色
为积极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式,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各学院广泛动员全力投入毕业生就业工作当中,群策群力做好各项工作。
1、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着力构建“三全”就业服务体系。为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资环学院领导在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时,要求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要从不同渠道向学生进一步讲清、讲透今年特殊的就业形势,并对毕业生进行一对一辅导。材料学院专门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还充分调动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等一切资源和力量,全力协调一致,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学院在指派专人进行就业指导的基础上,各年级辅导员还制定了不同的职业辅导方案,以确保就业指导工作全面推进。
2、走出去,引进来,充分挖掘多方资源。为充分挖掘就业信息,行政学院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发动学院全体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充分拓宽就业渠道。材料学院充分利用往届毕业生信息反馈表和用人单位调查表,主动通过电话、信函等联系,一方面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近况,加强沟通,另一方面向这些单位推荐当年应届毕业生,得到一批单位的热情支持。管理学院广泛联系广大校友、MBA学员、就业基地、合作单位等,充分发挥校外资源的支撑作用。能动学院从院领导到辅导员都主动联系用人单位,为学生寻找就业机会。
3、以学生为主体,畅通就业信息渠道。为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外国语学院组建了09届毕业生就业信息采集小组,还为毕业生搭建QQ群、飞信群等网络平台,实施就业信息“五分钟”制度。管理学院率先实行班级就业信息员制度,充分发挥就业信息员重要作用,协助辅导员搜集、整理、发布就业信息和信息反馈、组织招聘会等相关就业工作。信息工程学院积极建立健全就业信息网络,广泛收集和整理有关的就业信息,利用短信平台、网站、电话、QQ群等形式及时向各班就业信息员发布就业信息,提供招聘会信息,引导大家更好的抓住时机,提高求职成功率。
4、创新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成功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式,资环学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鼓励教师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材料学院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了解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并及时将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提出的建议反馈回学院,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质量。汽车工程学院通过学校汽车行业董事会,加强与汽车企业的联系,积极开拓学生就业市场,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以提高学生“就业力”为契机,逐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经济学院采取浙江慈溪“实习+就业”的培养模式,以此为基础,通过“一个模式、两项工程、两个平台”的建设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向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