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丹 李伦娥)离毕业还有两个月,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系王杰等52名毕业生就兴高采烈地登上了南下深圳的火车,他们将在世界五百强之一的富士康科技集团正式上班。今年,这家企业一共接收了该校495名学生。同时,该校与机械装备制造业相关的16个专业,截至目前正式与相关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已达70%以上。
在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制造业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占该校学生总数65%的机械装备制造业相关专业,是如何保持高就业率的呢?
“秘诀就是我们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准确定位,和主动对接产业的办学理念。”据该校党委书记廖洪元介绍,学校在成为高职伊始,便依靠前身是机械工业中专的背景,提出了“植根机械装备制造业,服务湖南新型工业化”的办学理念,主动对接产业。在1995年整个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学校就投资开办了湖南最早的数控技术专业。
“当时学校之所以敢冒这个风险,就是看准了机械装备制造行业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学校教务处处长彭跃湘说,没想到后来机械装备制造业成了湖南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且在全国“三分天下有其一”。为真正实现“为湖南装备制造业培养一线技能人才”这一目标,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设置和校企深度合作的改革。
在课程改革方面,该校秉承专业建设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多次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用人需求,再据此调整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比如,根据工程机械产业的迅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该校在数控技术专业设置了“工程机械零部件制造”方向,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设置了“工程机械控制”方向等。此外,学校还在主体专业的教材方面大胆创新,与企业一起“开菜单”,“菜”(教材)与企业一起做(合编),并且“菜单”根据企业需要随时变更,目前,全校这样的教材已达到200多种。
在校企深度合作方面,该校始终坚持“以企业为中心”的理念,根据企业需要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彭跃湘说,像该校与“富士康”的合作,就完全按照企业需求改革教学计划、教材,调整师资队伍,并出资改造了该企业“订单班”的实训实验室;而“富士康”不仅给该校提供了教材和4名常驻教师,还赠送了一条SMT贴片技术生产线,同时还设立了学生助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教师奖教金等。
在主动对接产业理念的指导下,该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引得相关行业企业纷纷来校“抢购”。据统计,该校近5年在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机械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有2567人,占了这些企业新进技术人员的1/3以上。
《中国教育报》2009年5月23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