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屋檐下 “一团三长”伴成长
——浙江财经学院学习型公寓促学生健康发展纪事
不久前刚刚成为浙江财经学院会计专业辅导员的朱丽娟又多了一个头衔——“团长”,这位“朱团长”管辖桃李苑学生公寓19幢,她手下的“兵”则是该幢学生公寓里的428个共青团员。
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想法新颖的特点,浙江财经学院2007年提出建设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学生事务管理、党团组织建设、社团文化活动”为一体的学习型公寓,将高校学生工作服务体系延伸到公寓,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成长。
“一团三长”让思想教育向生活延伸
一提到思想教育,浙江财院学生印象中不再是枯燥的书本和严肃的谈话,看大片、写体会、网上分享时事活动、人人网微博开辟热点讨论专栏等种种喜闻乐见的形式真正走进学生生活。
对外汉语专业大二学生孙梦博体验了不出公寓门就能看大片的幸福。原来,借着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之际,学校生活园区组织“观励志电影、抒自强情怀”周末影院活动,让很多学生过了把看电影的瘾。
据园区周末影院负责教师吴翼泽介绍,“读书·影像·人生”周末主题影院是打造学习型公寓“读书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校园文化品牌“读百本书”活动向生活园区延伸的组成部分。“我们不是让学生简单地看一场电影,学生看完后还要写影评,我们希望用这种学生喜爱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吴翼泽告诉记者。
目前,该校生活园区的读百本书周末主题影院活动已经连续放映了100多场电影,内容涉及中国历史、中国革命史、著名人物传略等各个方面。今年,生活园区共有5000多名学生观看了电影,2000多名学生认真写了影评。
确保高校思想教育进公寓、进头脑,是浙江财经学院党委近年来着力探索的一个课题,其中“一团三长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团长即为各公寓团总支书记,三长为楼长、层长和寝室长。浙江财经学院根据学生团员数以若干幢公寓为单位设立公寓团总支,以若干楼层为单位设立楼层团支部,如今全校28幢学生公寓共有28个团总支、168个团支部。
学院学生处原处长钟平介绍说,除了团长由学校辅导员担任外,其他“三长”全都由学生担任。学院聘用的楼层长除了负责统筹和管理生活园区内每幢公寓寝室的日常情况,还要协助团长完成生活区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党团组织建设、社团文化活动等多项工作。
园区学生指导中心:学生缺什么就补什么
浙江财院会计专业2011届毕业生丁旦旦,在校期间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学生一等奖、康恩贝自强奖学金一等奖。谁也不会想到,4年前当她走进大学时,正被残酷的马凡氏综合征疾病所困扰。患者如果不经任何治疗,大都在33岁左右就会因心脏疾病而死亡。
丁旦旦一进入大学,公寓辅导员王晨曦在了解这一情况后,就第一时间与她进行了深入交流。之后,寝室里的同学根据各自的特长组建了学习联盟,英语成绩好的同学组织了寝室英语角,爱好计算机的同学指导上机操作,专业课学习优秀的同学负责整理课程笔记,解答疑难问题。丁旦旦足不出户,在寝室里就可以很方便地找到需要的“老师”。渐渐地,她更好地融入到了集体,对自身的规划也日渐清晰,最终为自己的大学生涯交上了满意答卷。
为帮助学生解决成长成才中遇到的实际问题,2010年浙江财院成立了园区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以 “学生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为宗旨,开展“成长课堂”——校外专家、企业家讲座和“学长论坛”等活动,探讨学业、择业、就业、人生等问题。生活园区的公寓心理咨询室和就业指导室,则定期开展学生自我认识与成长辅导、情绪调节团体辅导、人际交往团体训练、生涯规划辅导、求职技能培训、求职心理咨询等,凡有需要的学生都可以预约进行个体或团体辅导。
浙江财经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宇航告诉记者,学校以建设学习型公寓为契机,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使得教学、管理、服务等工作有效衔接,各种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配置,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的改革打下坚实基础。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9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来看,浙江财经学院名列全国非“211”本科院校就业能力排行榜第八名。
结对互助,不让一名学业困难贫困大学生掉队
在浙江财院学习型公寓建设中,学生们最熟悉的口号就是:“一个学生党员联系一个寝室,一个‘知心学长’联系一个大一新生寝室,一个学生党员寝室负责一个楼层。”“当你迷茫的时候,有人指引你;当你困难的时候,有人扶持你;当你收获的时候,有人同你一起分享,这就是我在学生公寓生活最深的感受。”会计专业大三学生王婷婷如是说,“大一的时候还会因为今天谁打水、明天谁值日、谁又没有扫干净地面而互相争吵,但经过结对互助,我们已经变得像一家人那样亲密,越临近毕业越舍不得这个小家庭。”
为了不让公寓楼里任何一名学业困难的贫困大学生掉队,2010年11月初,浙江财院生活园区针对园区175名大二贫困生在英语和计算机技能提升方面的不同需求,除了安排专业教师负责教学,还让有专业优势的寝室与他们结对互助。
“学习型公寓建设是在高校后勤社会化、学分制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它以公寓为主要阵地,以寝室为基本单位,通过多种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做人、做事,这里既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应对能力的大课堂,也是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载体。”王宇航说。(记者 朱振岳 通讯员 黄晓燕)
《中国教育报》2011年11月2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