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诸领域面临着深刻变革,迫切需要理论、制度和政策的创新,同样亟须文化和精神的引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新机遇,也对大学引领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世界范围看,近代大学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产物,它彻底摆脱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统治。近代科学的创立是近代大学对人类文明进步最大的贡献,由此形成的科学文化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近代科学奠基人伽利略、牛顿等,都是在继承和综合人类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作出改变历史进程的重大贡献,并引发近代科学革命的。历史经验表明,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几乎总是和精神文化的拓展联系在一起。随着科学精神与方法推广应用到人文、社会等其他领域,人类文化实现了由神学文化到科学文化、经学文化到人文文化的历史性转变。这个时期也是近代大学形成的重要阶段,无论是自然科学、工程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兴起、发展、传承和创新,大学无疑都是无可争议的引领中心。在现当代,大学传承创新人类文化的功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来,直接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
通过教育活动把人类社会积累的优秀文化成果传承下来,并对其进行选择、研究、整合和创新,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和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也是大学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区别所在。正因为承载着人类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历史天职,大学始终燃烧着理想和希望,大学的生命之树常青。大学的发展决不只是象牙塔尖的经年有加、某些统计指标的简单增量,更是文化的积累和推陈出新、思想质地的提升和溢出。文化的传承创新一旦成为大学的灵魂,将具有对内凝聚师生、对外引领社会的功能,成为大学发展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无须否认,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一些大学曾“神不守舍”,过多考虑现实需要和眼前利益,疏略守望精神家园的责任,甚至急功近利、见利忘义,致使大学缺少精神支撑和理念引导,为社会所诟病。
去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这里,总书记代表党和国家把文化传承创新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明确把文化传承创新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并驾齐驱,作为大学的第四种职能提出来,并将其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策略和途径。这是对大学功能认识的深化和拓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大大丰富了高等教育思想。
作为一所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明确要求在加强自身文化建设的同时,适应需求、引领未来,在国家实施的经济、社会、文化战略中有所作为;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中有所作为;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有所作为;在推动世界不同文明的沟通、理解,努力解答人类全球性问题中有所作为。近年来,学校抓住机遇,自觉把大学文化建设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结合起来、与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需求结合起来、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结合起来,重视发挥专家学者作用,不断强化和拓展文化建设的疆域和天地。
上海交通大学刘士林教授领衔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科学研究”团队,整合校内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地理学、人口学、法学、环境科学、新闻传播、人文学科、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优势,致力于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解决方案。傅崐成、陆键教授领衔的“海洋战略发展研究”团队,依托海洋工程和技术这一强势学科,文、理、工多学科交叉,从战略层面对海洋科学与工程、海洋新技术产业、海洋权益保护、海洋航运与金融、海洋生物评估、海洋文化等领域展开先导性研究,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前瞻性依据。刘康教授领衔的“国家形象与公共外交研究”团队,以国际的视野、实证的方法开展研究,致力于实现中国公共外交的国际传播。
学校注重用无形文化创造有形价值,以有形文化提升无形品位,立足公共服务,着力思想辐射,强化人文科学的社会责任,拓展科学文化的服务功能,在文化引领和支撑文化繁荣发展方面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