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导”结合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和多元化时代的到来给高等教育领域带来了新挑战,学生数量的增加、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多样性、校园学习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活跃性和复杂性,客观上要求当代高等教育管理对师生人群进行细分。因应这种局面,在本科生教育管理中试行“导师制”逐步进入了高校教育管理层的视野,许多学校都加入了这个行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其中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高校大力推进学习型、服务型组织建设,试行“导师制”的进程中,又并行出现了“导生制”,即除了选择优秀的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类学术指导之外,还选拔优秀的高年级研究生或本科生对学生进行分类学习指导和心理指导。在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学生工作团队坚持以全方位服务学生为原则,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专业特点,在现有教育资源条件下积极争取协同力量,通过将“导师制”“导生制”制度化,完善学生工作的组织力量和体制建设。两制的并行,既紧密围绕专兼职辅导员核心工作,又根植于学生现实学习成长环境之中,有力地发挥了教师“学术”指导和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把“导”字落到实处,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认同和好评。
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结合学校及学院自身的特点,制定了一套符合实际情况的导师制,即每个年级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有资格自主选择学院的老师担任学术导师,并参与主持导师相关课题的研究;成绩没有达到优良标准的学生可以作为课题的成员参与其中。这样能吸纳更多的同学接受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在导师制制度的培养下,更多的学生得到了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密切了师生在课堂内外的联系。导师制已经成为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培养本科生学术能力的重要一环,对本科生学术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导师制的实行使得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接受到“传道授业”、加强学风建设的思想指导外,还附加了一个专为学生学业“解惑、启发”的专家,这无疑成为了学生学习、研究方面的良师益友。导师制的实行使得学院的教师习惯了这一份“编外辅导员”的工作。担任导师的教师中不乏学科带头人和德高望重的优秀教师,他们自身的行为无形中成为了学生做人、做学问的榜样。
为了解决新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中可能面对的各种实际困难,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尝试在新生入学后,从大四(或高年级)学生中选取成绩优秀、政治思想素质好、善于沟通的学生以“一帮多”的形式担任新生的“导生”,为新生答疑解惑,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不适应问题。在这些年长稳重、成绩优异的“导生”的帮助下,新生的学习和生活很快走上正轨,少走了某些弯路,较快地完成了从高中生活到大学生活的转变。如果说导师制主要以导学为主,那么导生制则更侧重于对学生思想、生活及心理困惑的指导。
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目前推行的导生制主要以学生生活、活动为主,即通过一系列学生活动的开展,来体现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引导作用。导生制的推行在学院的管理中具有一些优势:首先,导生和学生在年龄上是一代人,基本不存在代沟,彼此更容易交流;其次,导生没有教师的身份与威严,他们以高年级学长的身份出现,与新生的地位是对等的,容易被接受;再次,由于选派的是大四(或高年级)有思想、学业优秀的学生,他们的现身说法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教师更具有说服力。
作为班主任或辅导员,主要通过开班会、宿舍探望、打电话等方式与学生联络,但是面对一比近百的比例,有限的沟通难以切实地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难以迅速因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在这种情势下,导生虽然无法替代辅导员的权威性和宏观管理职责,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辅助班主任化解学生们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起到衔接新生与教师的纽带作用。
导师制和导生制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也是协调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本科学术导师、新生导生,使其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不同作用的过程。两种制度的实行将有助于构建一支基础广泛、功能全面的学生辅导员队伍,更好地完成大学的使命。目前,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正在探索制定导师制的评定体系、建立导生培训制度。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