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
暑假,这一令莘莘学子神往的幸福时光,正在日益临近,各种暑假计划已在学子心中悄然酝酿。此时此刻,高校准毕业生又在想些什么,打算做些什么?如何让大学的最后一个暑假过得更有意义?本期特别关注准毕业生的暑假生活——
准毕业生:未雨绸缪先行一步
在中国人民大学2006级硕士研究生王恒看来,今年暑假不再是休息和放松的日子,而且应该比平常更忙碌些。五一长假过后,王恒就一直在寻找暑期实习机会,虽然直到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去向,但他依然坚定:“既然决定毕业后就业,那当然得好好利用这最后一个暑假为找工作做准备。”和王恒一样,很多准备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准毕业生都把今年的暑假看作是自己就业的准备期,对他们而言,这个假期的重中之重就是找一份满意的实习。
不仅如此,实习的话题也牵动着准备升学深造的准毕业生的神经。小唐现在正读大三,她说,自己已经决定考研,暑假也准备留校复习功课,但每每听到宿舍同学讨论找实习单位的进展情况,都会莫名其妙地觉得紧张,压力很大,万一考不上研究生,又没有拿得出手的实习经历就业就很吃亏,现在有种孤注一掷的感觉。
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面对这样的现状,准毕业生学会了未雨绸缪。笔者日前在高校的采访调查中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大部分准毕业生计划在今年暑假安排实习,并希望通过真正的职场锻炼,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重视暑期实习,努力增加就业筹码
在计划直接就业的准毕业生当中,超过96%的受访者选择暑假实习,已经决定考研或考博的准毕业生,也有超过20%的人有此准备。相比之下,回家度假对准毕业生而言已经失去吸引力。受访的近百位计划直接就业的准毕业生,无一决定假期回家,计划升学深造的受访者也表示,不太愿意回家复习功课,原因主要是家里没有学习气氛、不好获取学习资料,同时也不方便与同学交流。
在谈及从事暑期实习的原因时,超过60%的受访者选择“为今后找工作打基础”,仅有不到5%的受访者表示实习是出于个人兴趣。在调查中,笔者还发现,准毕业生并不特别在意实习单位以后能否为自己提供全职工作机会,而是希望通过实习提高竞争力,增加就业筹码。
一位财务管理专业的准毕业生表示:“现在时间还比较充足,所以并不急于要在暑期实习中就把工作定下来。只要实习好,将来应该有信心去应聘更好的工作。”
找实习难度大,学生期待亲友推荐
准毕业生都通过什么途径获得实习信息呢?据调查,73.6%的人认为网络是最主要来源,这主要是指各类BBS和公司网站。由于大多数高校已经取消了实习推荐制度,因此只有不到1%的人选择“院系安排”为自己获取实习信息的主要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目前各知名企业都有实习生计划,并且有一套完善而专业的实习生管理培训体系,但还远不能让广大准毕业生满意。调查中,只有不到30%的受访者选择网申为最有效的获取实习的途径,大多数受访者认为,通过网络发布的实习岗位虽多,但网申程序繁琐、筛选标准多样且竞争非常激烈,因此成功率很低。相比之下,“亲友推荐”更受青睐。不少准毕业生告诉笔者,由于亲友对双方情况都有一定了解,所以他们的推荐较有针对性,并且一般而言,被推荐的实习生在面试时遭淘汰的机率很小。
但不管通过何种途径找实习,准毕业生都觉得压力很大。受访者中将近90%的人认为当前实习单位“很难找”或“较难找”。在计划直接就业的准毕业生当中,虽然不少人很早之前就开始行动,但到目前为止,仍有超过半数的人没有获得一个满意的暑期实习机会。
看重工作经验,经管类渴求实习机会
与其他专业相比,经管类的准毕业生对暑期实习最为看重,找实习的愿望也最为迫切。超过半数的经管类受访者认为暑期实习对未来就业“帮助相当大”。虽然经管类就业前景较好,但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由于经管类准毕业生的就业期待相对较高,他们的就业压力一点也不比其他专业的同学小。
财金专业的一位女生无奈地说:“知名企业在校园招聘时都非常看重应聘者的相关工作经历,因此如果没有一份好的实习,就很难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很多受访者表示,好的实习岗位竞争非常激烈,且不说大公司的网申,就是BBS发布出来的实习信息,只要来源于一家“听上去不错”的企业,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吸引到数百份简历。在其他专业的准毕业生看来,实习虽然重要,但也不那么绝对。
调查中,多数文史类和法学类准毕业生认为暑期实习对就业“帮助较大”,他们表示会努力寻找实习单位,但若实在没有机会,也不会太过沮丧。理工类的准毕业生虽也非常看重实习,但由于他们常常有机会通过一些实验和项目积累工作经验,所以找实习的愿望也不是特别迫切。
认识日趋理性,对学校和企业都有期待
虽然很大一部分准毕业生暑期选择了实习,但他们大多不愿意把全部精力都花在工作上,做“实习狂人”。60.6%的受访者表示会把实习以外的时间主要用在学习上,学习外语或者准备毕业论文,另有超过30%的人表示,实习之外自己主要会选择参加一些休闲娱乐活动。
除此之外,准毕业生对实习的期待也日趋理性。在问及找实习时最看重的因素时,60%的人选择“锻炼机会和发展空间”,不仅没有人选择“工资待遇”,而且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只要实习岗位令人满意,没有工资也可以接受。80%以上的受访者愿意随市场状况调整自己的实习和就业期望值,超过40%的受访者表示接受实习占用自己的学习和娱乐时间,并且对此毫无怨言。
值得注意的是,准毕业生对实习单位的名气依然有较高要求,虽然仅有不到两成受访者把“企业名气”作为找实习的第一准绳,但绝大多数人都表示,一般不会考虑去毫无知名度的小企业做实习生,因为这样的经历很难给未来的求职加分。学生有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企业的影响。经济学专业的一位同学说:“虽然一些在名企实习的人实际上只从事了一些最基础性的工作,但面试官仍然坚信先进的管理体制培养出来的人会更加职业化。”
尽管考虑多了,准备足了,但半数以上的准毕业生面对未来仍觉得“不太有把握”。不过总的说来,准毕业生的态度是谨慎的乐观。
一位投了无数简历,但至今仍未找到实习机会的男生告诉笔者,一些单位的实习名单会在近期出来,所以他们还有希望。
在采访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准毕业生对学校和企业也有很多期许。工商管理专业小周说,针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在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时,想方设法为准毕业生拓展实习平台,“不能等着有需求的单位自己找上门来”。法学院的同学认为,学校还应在准毕业生当中加大相关法律的宣传力度,谨防同学们在寻找实习的过程中上当受骗。
另一些同学则表示,相关学生社团应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目前有国际交流与发展协会、远大前程协会、职业发展协会等多个实践类社团,定期开展职业规划讲座、实习项目宣讲和实习咨询,广受好评。这些同学希望学校加大对相关社团的支持力度,鼓励它们多与企业联系,多举办相关实践活动,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学生对企业的期望主要有两点:一是希望企业能面向社会,更加公开、公平、公正地招募实习生;二是希望企业能进一步完善实习生培养体系,不仅要发掘他们的潜力、提升他们的技能,而且要把他们看作团队中的一分子,给予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
在调查中,笔者也发现,学生的想法虽然越来越理性了,但仍存在着一些偏差。就拿很多学生埋怨的用人单位筛选简历不够负责这一问题来说,其实相当一部分的准毕业生在没有找准自身定位和完全了解职位需求的情况下就随大流,盲目“海投”现象普遍,也是造成该问题的重要原因。另外,完全针对就业安排暑期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削减必要的学习和休闲时间,同样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