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
■福建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 杨建义
目前,我国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刚刚实现职业岗位建设,还处于专业发展推进的初级阶段,如何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从职业岗位界定向专业化和专家化阶段发展,实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阶段跃升是当前一个迫切的问题。笔者认为,打造专业化和专家化辅导员队伍必须搭建三个平台。
一要搭建辅导员队伍发展的职位平台。首先,实行职业准入和从业资格考试,规范从业人员资质。应当建立职业准入及资格认证制度,改变把辅导员职业看作是一个没有专业性要求的就业机会的观念,在人员选聘时应突出辅导员的专业要求,明确规定接受专业教育的最低学历,明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具体内容。这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外在标准之一。
其次,促进辅导员职业分类,设立专业系列职务岗位。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辅导、法律服务、学生发展、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专门队伍,改变辅导员队伍身兼多重角色的现状,结束辅导员专业界限不清的局面。同时按照不同的职业分类设立各自的职务系列岗位,按照各自不同的职务系列进行发展。中高级辅导员按照自己的特长和资格证书分别进入不同的学生工作专门岗位工作,初级岗位的辅导员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开展综合性工作。
最后,组建辅导员协会,制订严格的职业规范。专业协会的成立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标志,必须加快全国、省级辅导员协会的组建,制订统一的职业规范。由协会通过组织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强化从业人员的服务理念,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内在约束,成为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使辅导员能以实际行动赢得自身的职业地位。
二要建立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平台。这个培训平台应包含多层次的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内容,由学校、省市、教育部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分级承担,分类培训,扩大覆盖网络。学校层面的培训面向本单位的全体辅导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提升辅导员的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主要包括岗前培训、日常辅导员工作培训、工作研讨和工作专题培训等。根据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方向建立省级辅导员专项培训基地,负责全省辅导员骨干的专题研修和培训。教育部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主要负责辅导员骨干培训、各类型的高级专题研修和辅导员学历学位的教育。通过多层次的分担培训培养模式,使参训人员、培训内容、目标定位形成有机的组合,造就一批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成长需求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者、研究者。
同时,还要灵活设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形式。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管理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项工作职责,要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资助工作、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危机事件处理、学生日常管理等本职工作,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培训时间的冲突、工作与培训形式的冲突,是提高辅导员专业化培训成效和积极性的一个内容。要通过在岗实践的培训方式,如举办辅导员沙龙、辅导员工作论坛,聘请专家进行指导,以解决辅导员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专业性问题;通过合理安排学历学位提升的培养方式,做到培养不脱岗,这样既可以避免辅导员工作的断层,也保证了辅导员的学位、学历的提升。
三要搭建辅导员自我提升平台。辅导员要自觉提升自己的职业认知。职业认知是产生职业认同和归属的前提,是克服职业发展自发倾向,养成职业自觉的重要环节。当前,影响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社会、教师和辅导员自身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感不强,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化意识比较薄弱。要通过岗前见习、在岗体验、工作研讨、心得交流等,在专业意识的刺激和专业氛围的带动下,提升辅导员的业务认知能力和职业认知能力,不断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推进辅导员的职业认知和业务素养和谐发展。
辅导员要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探究能力,学校应为他们创造相关条件。通过建立“工作-研究型”团队,一方面,按照专业化培训计划,提出专业化培训的要求,另一方面,给每一个团队配备指导老师,为他们提供持续性的专业辅导和业务指导,定期进行学习汇报和团队实践交流,有效地协调专业素养和探究能力之间的关系,提高辅导员的业务知识、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12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