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一班人认真学习了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认识到高校要紧紧抓住机遇,贯彻落实好总书记提出的4点希望,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自觉肩负起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一流成果的使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哈工大党委一班人认识到,一流的师资队伍是一流大学发展建设的本源,是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一流成果、传承和弘扬先进文化的基本保障。近年来,哈工大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注重教师的培养提高,构建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方面的认识与实践愿意与高教界的同志们交流。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
国有人才则强,校有人才则兴。哈工大党委一班人认识到,人才资源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则是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
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的保障。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高素质人才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依托。”教师是学生科技文化知识、方法的传授者,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思想道德、品格志向、心理意志成长的楷模,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流的教师。名师出高徒,古来如此,今日亦然。
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创造一流学术成果的前提。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大学是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重要阵地”,大学应该在国家的发展建设中,在谋求人类的共同福祉中创造更多具有重要价值和广泛影响的学术成果。要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必须要有一支站在高端、置身科学前沿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培育优良校风的关键。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校风反映一个学校的整体形象,一流的大学应该有一流的校风”。
优良校风源于大学精神。教师群体是大学精神从建设、形成到传承、弘扬的主要载体。这就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承担授业解惑的职责,自身还必须加强修养,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带头营造良好学术风气,形成良好的师德,才能为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形成优良的校风。
注重内涵,突出特色,打造一支适应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哈工大的固有优势在于,保持着一支整体素质高、学术实力强、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出高水平成果、能打硬仗的教师队伍。这得益于学校传统上对于人才的珍惜,得益于学校学术环境对人才的吸引。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李昌老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就坚持人才兴校,把青年才俊聚集到哈工大,培养了哈工大第一代“八百壮士”;改革开放30年以来,党委和行政领导从战略高度出发,始终把培养哈工大第二代、第三代“八百壮士”作为学校时刻不放松的中心工作。改革开放初期,哈工大就在青年教师人才选拔培养上采取了超常规的举措。“八五”期间学校从中青年教师中选拔80-100名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多给机会,压重担子。那时我们最年轻的教授为29岁。“九五”期间,结合“211工程”建设,学校确立了“百名英才”计划,开始重点建设院士梯队、博士生导师梯队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梯队,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人才、吸引人才的政策,一批青年优秀人才暂露头角。
“十五”期间,学校在“985工程”一期建设期间,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学校实行了岗位津贴制度,建立和完善了激励机制;积极开展了人才与智力引进工作,建立了每年逾千万的国际交流专项基金,送优秀中青年教师去国际舞台上学习交流;把国外著名大学的学者请进来搞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学校也提出了对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指导思想,启动了哈工大海外兼职博导和合约专家项目。
“十一五”规划建设开始后,学校党委明确提出,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头等大事,开始了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龙头、以培养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创新管理体制与组织模式为动力,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建设工程。突出哈工大“航天、国防”特色和对俄科技合作的优势,有序培养,广纳贤才,加快哈工大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进程。
作为理工科为主的学校,我们的经验是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打造团队,形成“人才小高地”。一支优秀团队,有优秀的领军人物,成员有合理的学科和素质结构,有前沿的研究方向,有显著的研究成果,才能形成“以才聚才,以才引才”的良好环境。到2007年底,哈工大已有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2个,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
优化环境,创造氛围,实施人才强校的系统工程
哈工大党委认为,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一项系统工作。哈工大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机制,形成“识人、选人、育人、用人”的良好环境氛围。
贯彻党管人才的原则,整体规划,健全制度,完善人才培养工作的体制机制。哈工大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校长、书记牵头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人才强校规划的实施,确保规划的落实完成。校党委明确要求,学校高层次专家、校院级领导要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审视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谋划师资队伍建设远景,制订高层次人才培养选拔引进的措施。在实际工作中,从学校到院系,要认真透彻地分析师资队伍的现状、发展趋势,理清各学科特别是国家重点学科中,有哪些学者是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对缺少领军人物的学科,我们广开才路,积极引进。
拔尖人才队伍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对拔尖人才,既要注重在校内的选拔培养,又要积极从海内外引进。哈工大在校内通过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基金、实施“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支持青年人脱颖而出。在“长江学者”的选拔中,哈工大的大多数人选来自本校。在人才引进方面,哈工大从俄罗斯、东欧引进理科类、航天类和俄语语言类专家;从西欧、北美等地中国留学生中重点引进新兴学科和拓展学科的年轻人才。学校为此实施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特聘教授支持计划”、“海内外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和“海外学者兼职博士生导师及海外合约计划”,成为人才强校战略的支撑点。
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环境,哈工大一方面要为中青年教师搭建学术发展的大平台,另一方面要积极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让他们心情舒畅地干事业。同时,学校还注意拓展学术空间,鼓励师生自由探索,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已形了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哈工大积极创新管理体制,在全校范围内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打破人才为部门所有的体制,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当一个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和领军人物明确之后,就可以首先在校内招募不同学科的人进入其中。这样就会使拔尖人才有更广阔的施展空间。
《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21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