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过程思想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渗透;
大学办学要坚持过程和目标并重。
运用过程理论 建设优势特色学科
作者:钱旭红 何仁龙 2006年12月18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中,高校如何培育并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色,是我国高校在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国家发展和振兴的过程,就是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大学是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以聚集和造就具有独立人格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唯有融合了科学与人文,独具精神气质的大学,才能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
当前,我国大学制度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器物与制度层面的革新,需要大学精神的引领与支撑。多年来,华东理工大学从自身学科特色及办学积累出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将“过程思想与过程工程”作为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的特色,将“服务国家与社会”作为使命与责任,积极探索“研究型、人性化”的本科教育体系,努力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产业、学科和社会英才”。
从过程工程到过程思想
华东理工大学将“过程思想与过程工程”作为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的优势及特色,有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过程思想与过程工程”是一代又一代的华东理工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对其实践所得的提炼,凝聚着师生们的心血。
1.体现过程特色的学科结构发展
学校的过程思想孕育发端于其过程工程。而过程工程本身也有一个在学科建设进程中提升、拓展和整合的过程。
学校最大优势和特色是化工学科,但很长时间校内化工学科对应的理科——化学学科都很弱,难以发展,更何况非理工类的其他学科,这对人才培养、学校发展很不利。正确处理单科与多科,化工学科与理工农医法等大类的关系,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成为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化工是工科中五个传统领域之一,现代工学、理科学科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化工学科的内涵,同时化工学科自身也需向前发展。对于这样一所大学,如果只强调化工,化工自身将无法发展;如果只强调多科性,学校也就失去了特色优势,成了无源之水。而面向过程的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2.过程工程向过程思想的提升
过程思想强调:过程与目标同样重要。在目标确定以后,重要的是具体实施过程。目标的实现过程可能并连机制同时存在几条途径;在确定了某一具体途径后,实施该途径的环节或步骤是一个串连机制。在目标实现中,选择过程和实施过程均十分重要,过程实施的质量决定最终达成的目标质量,其成败决定最终目标的达成与否。因此,要扎扎实实地实施每一过程,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步骤,才能实施最终的目标,即所谓“思路影响出路,细节决定成败”。
如果说从化学工程到过程工程是一种学科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延伸和推演,这一转变帮助我们学校实现了单一的化工学科向多个工科学科的发展;那么,从过程工程到过程思想的醒悟,是一种理念、思想方法上的提升,这一提升帮助学校的学科结构从单一的工学门类走向了理工农医经管等多个学科门类,帮助学校从思想上认识到过程思想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帮助华东理工大学建立了自己的生存哲学。
从单科性的华东化工学院发展成为多科性的华东理工大学,实践与创新中渗透着强烈的过程思想。重视过程研究、重视过程思想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渗透,是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特色所在。“过程工程与工程思想”这一体现华东理工大学发展脉络及全校共识的理念得以确立,对学校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强化、强调过程,既是学校合理的现实定位,也是多年来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的基本传统。
适应过程—优化过程—设计过程
目标确立后,随后的全部工作内容就是如何进行过程实施。“条条道路通罗马”,实现目标的方法或途径有许多种,这其中必然存在优劣之分。而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关键就是借助于各种技术手段和经验,寻找科学合理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目标。这就是一个过程工程,即依据工程的观点和理论寻找或创建一条最优或相对较优的方法或途径,以科学合理地达成目标。
任何事物的形成与发展都依赖于过程。能否认识“过程”的特征与发展规律,是否善于“适应过程”,改善过程的状态与结构,进而引导过程,关系到它们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关系到它们的未来。
1.在适应“过程”中谋求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的办学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经济体制转型、高等教育规模数量的增长这两个变化已经深刻地影响了高等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适者生存、特色生存,是21世纪高校,也是华东理工大学不可回避的命题。
对高校来说,面对外部变化,首先必须调整内部结构,适应环境的变化。尽管我们尚处在这一调整的初级阶段,尽管我们对发展过程还不甚熟悉,但是,我们必须时刻应对变化,保持良好的生存状态。如果没有这一忧患意识和改革意识,将有被淘汰的危险。
2.优化过程发展结构,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
近几年,华东理工大学在调整、优化和完善过程,增加适应性,走特色强校之路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题,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主线,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强校之路的发展方针,使学校在适应“过程”、优化“过程”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经过努力,华东理工大学已经建立了一个多学科发展框架,属于一般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目前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博士授权点4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0个(包括MBA、MPA);52个本科专业;博士后流动站5个;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和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今后,学科建设的任务是从学科布局发展转向更注重学科水平提高,未来十年或者更长的一段时间,学校的发展奋斗目标: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3.设计过程,引导教育发展与实践
“过程思想”是华东理工大学在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的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通过实践我们更坚定了“教育要在过程中行进”的信念。
华东理工大学的教育发展的过程实践表明:(1)过程与目标同等重要,目标依托过程而存在,人才素质在过程中养成。重视确定目标后的过程,重视理论引导下的实践。政界、业界和学界英才是在实践中塑造的。因此要强调与过程相关的思想、理论、方法、技术、策略、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训练与教学。(2)“过程”是促进目标、理念、价值、兴趣实现的关键基础步骤。过程思想凸显过程及其操作在目标实现中的重要性,凸显人的体验及实践在人生定位中的重要性。过程影响目标,实践丰富理念,千里始于足下,细节决定成败。对过程及其实施必须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才是真正的“过程工程”。(3)对过程的重视,是对当代社会伴随市场经济而滋生的只重目标不问过程的极端功利主义、浮躁行为的校正。大学更要重视传授知识的“过程”。求真求是、培养新人是大学的理想,而勤奋求实是探索真理的必经的过程。
通过过程互动与过程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校作了大量尝试。“机械设计”是大学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主干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常见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对机械零部件和简单的机械系统设计的能力。从1999年开始,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引入创新机械设计教学环节,进行师生互动,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教学效果。迄今为止,学生共申请专利7项,其中“可折叠变升程螺旋拉杆式千斤顶”等5项专利获得批准,并且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突出成绩。(作者钱旭红系华东理工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