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钱、环保,还能遏制教材发行中的腐败,而在现实中教材循环使用却遭遇“卡壳”——
福建师大务实操作解教材循环难题
这几天,福建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2004级学生林友富很高兴:本学期开设了10门课,自己从学院“绿色书库”借到了8本教材,自己只需购买两本,节省了200余元教材费。据统计,本学期,仅在该校化学与材料学院,学生就循环使用教材1736本,节省了3万多元教材费。
教材循环遭遇“卡壳”
有人曾算过一笔账:高校可循环使用的书本约占教材总量的30%至50%,按30%计算,每人每年至少可以节约150元,而全国每届毕业生达几百万人,每年省下的费用就高达数亿元。因此,社会各界倡导教材循环使用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并一再列举其好处:省钱、环保、可遏制教材发行中的腐败行为等。然而,教材循环使用在现实中却遭遇“卡壳”,举步维艰。
据了解,高校对待教材循环使用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光说不练”,口头倡导教材循环,实际却按兵不动;二是“撒手不管”,所有教材全部让学生自己借或买。“撒手不管”直接导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有的学生没有教材,全班教材版本五花八门,教师上课无所适从。
高校教材循环难,中小学亦如是。日前,武汉市教育部门公开宣称,原决定今年春季开始的中小学教材循环使用,因“没准备好”而搁浅。事实上,这次“搁浅”是各种舆论“杂音”造成的,其质疑声音主要有三个:一是用旧的教材不卫生;二是教材上做了笔记影响循环使用;三是教材内容频繁更新,给循环使用带来不便。
问题涉及部门利益
记者发现,一些高校认为高校教材循环使用只能是“纸上谈兵”,一遇到实际情况便“见光死”。
有学生曾向记者反映,当向学校提出教材循环使用的建议时,有关负责人便会大泼“冷水”,进而提出质疑:由谁来组织,怎么保存,如何回收,运行经费由谁出?各年招生计划不一样,必然导致有人借不到书的情况,那么该如何处理?有的学生希望能够保存自己的教材,不肯转让,怎么办?每本教材的损耗不同,回收的价位又如何定?教材改版又怎么循环……
如此,教材循环使用便在“冷水”中被扼杀了。而少数高校在学生强烈呼声下开展了教材“循环”,学校却放手不管,让学生自主购买所有的教材。当“循环”出现问题时,学校便以此为由结束“循环”。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洪明认为,教材循环使用应该提倡,无论从节约、环保的角度,还是从需求角度考虑,都应如此。但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广的可能性很小,而民间力量又太薄弱,“循环”之路难行。
不少专家认为,教材的循环使用并不是所有的教材都要循环,更不是要学校回收每一个学生用过的所有书籍。可以部分书籍先循环,可以分步骤循环,“教材循环使用一直没有得到推广,最主要的原因是牵涉到部门利益”。
务实操作破解难题
2004年,福建师大化学与材料学院在校教务处的支持下,开始探索破解教材循环使用“卡壳”难题。3年来,该院已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既为学生节约了教材开支,又保证了教学正常开展。
订教材实行自愿原则。该院不搞“一刀切”,每学期末公布各专业、各年级下学期开设的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是否订教材。学生可以选择全部不订,可以选择全部订,也可以订其中的几本。此举避免了部分学生缺教材或不愿意使用旧教材的现象。
建立“绿色书库”。该院并不统一回收学生旧书,而是倡议毕业生或高年级学生将不需要的教材捐给书库,或暂时借给书库。低年级学生可向书库或高年级学生借用,用完后归还。
青年志愿者负责统计工作。该院在每个班指定一名青年志愿者,由其负责统计本班每一种书的订数,在规定日期内报给院青年志愿者负责人;数据集中后,青年志愿者负责人交给院教学秘书,最后交给教材科。新教材下发时,各班根据上报数据领取教材,再发给申请订书的学生。
由此,教材循环难题迎刃而解。化学与材料学院团委书记张俊杰说,教材循环使用的统计工作虽繁琐,但可交给青年志愿者负责,非但没给学校增加经济负担,还锻炼了志愿者的组织能力。“教材循环使用后,每学期都为学生节约了几万元的开支,深受学生欢迎。”张俊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