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从“和实生物”的传统思想资源中汲取营养,建设和谐的大学,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和实生物”与和谐大学建设
我国古代非常重视“和”,《国语·郑语》中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和”,是一个包含了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存在,是在差异性和多样性基础上的平衡、协调与统一。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中“和”的观念,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古代社会和谐状态的反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部署。大学是生产、传播、应用知识的重要阵地,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学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对大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从“和实生物”的传统思想资源中汲取营养,建设和谐的大学,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以“和实生物”的理念制订共同愿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总量的迅速扩张以及知识的传播速度加快,知识的内涵和形态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知识成为大学最重要的资源,成为大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这种形势下,要促进大学的发展就必须凝聚全校师生的人心。用“和实生物”的理念制订师生共同的愿景,使共同愿景成为全体师生一种执著的追求和内心强烈的信念,使之成为大学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学校要积极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数字化校园,营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的高校组织文化,积极营造共享学习的宽松环境,形成以知识共享与创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使广大师生摒弃传统的竞争观念,建立合作竞争的关系,把个人创新与团队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学要鼓励师生的学习活动,鼓励师生相互学习、合作共事,成为良好默契的工作伙伴、学习伙伴,使师生对大学组织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愿意为学校的事业奉献力量,愿意把自己融入到建成一个和谐的学习型组织中去。
以“和实生物”的理念创建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永远是大学的主旋律,人才培养的质量事关大学的生存与发展。在当今学科发展趋势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且这种综合趋势日益加速并逐渐成为主导发展方向的形势下,我们要用“和实生物”
的理念创建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订上,要打破原有的学科、系科的壁垒,开设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的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在教师培养上,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融会多学科知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树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观念;对学生的教育上,要以“礼之用,和为贵”的观点处理人际关系,用多元文化的视角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年龄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的管理上,要融入真心、爱心,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身心健康教育、诚信教育工作,做好学生的人生导航、就业指导工作。
特别要关注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对涉及学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应做好预案,并及时做好疏导工作。
以“和实生物”的理念搭建发展平台
大学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其特点在于其拥有高深的知识,因此大学的科学研究是大学的应有之义。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表明,重大的科技发明、发现都是集体共同奋斗的结果,任何单一的学科和个人都难以完成。而现实中由于科研工作的高度专业化和复杂的学术分工结果,往往使大学内部各系科林立,彼此划地为界,各自为政。近年来有一些高校脱离自身的实际,定位不准,盲目攀比,给教师制订了不切实际的科研任务和考核标准,致使一些教师学术浮躁,甚至出现一些不端的学术行为,这是与构建和谐校园背道而驰的。
现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已是必然趋势,学校要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实施知识管理,贯彻“和实生物”的理念,制订切实可行的科研管理办法和措施。如打破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实行矩阵制的结构模式,打破原有的院系设置,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所、研究中心,组织教师跨学科学习、兼职上课和带研究生,组织跨学科申报重大课题和项目,加强学校的科研平台建设,促进科研资源的共享。组建学校创新群体,建立不同学科的教师、科研人员合作共事、团结友善、信任鼓励、宽容失败的科学研究机制。
以“和实生物”的理念构建和谐环境
和谐的环境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处理好校院(系)组织结构的关系。大学是一种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底部沉重”的教育、学术组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等职能活动都是由广大教职员工在学校基层组织中进行的,但现行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中学校管得太细,职能部门管得太死,不利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不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利于提高办学效益,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做好集权与分权相协调。二是处理好干部和教师事业结构的关系。干部(含管理人员)和教师在大学系统中只是分工不同,应正确对待权力和利益问题。学校及职能部门在制订规划、政策、制度、措施、评价体系时,必须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鼓励并尊重教师的创新劳动,尽可能为教师的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作为教师也要理解和支持学校及职能部门的工作,配合干部落实好学校的办学方针和政策。
三是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人际结构的关系。教师要爱护学生,鼓励学生的创新,宽容学生的失败,给学生更多的指导,鼓励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做到“和而不同”。作为学生要热爱老师,尊敬老师,刻苦努力,勤奋钻研,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教师、学生要从自身的身心和谐做起,进而构建与他人的和谐、与组织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
另外,要创建学校与社区的和谐环境。大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学校要主动适应社区的发展,为社区的发展服务。要“合群济众”,以高质量的服务赢得地方的支持,共同创建一个安全、有序、协调的社区环境,达到“政通人和”的境界。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