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身处校园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因为,借此桥梁,他们可以实地观察社会,用他们理想的触角去了解周围世界,但如今这种难得的体验活动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大学生社会实践:为何难以沉入基层?
最近,许多高校都在“清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完成情况。在“清点”过程中,一些班级辅导员发现:许多原本设计得很好的实践活动,大多是草草收场,而且有些实践报告不论调查地点,还是实践感受几乎雷同。
老师:明知实践报告有“水分”,也无可奈何
王老师是武汉某高校辅导员。前几天他在“清点”学生的寒假社会实践报告时,有些纳闷:某文科班级70%的学生都在报告中谈到自己假期当文秘的心得;而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的实践地点也有着惊人的相似:要么是乡政府,要么就是村委会。家在城市的学生,其实践报告大部分盖着某某公司的大红公章。
与这所高校的情况相似,另一所高校某经济学院80%的学生寒假社会实践几乎做了同一类事——各种各样的营销活动。
不过,也有部分学生把社会实践作为锻炼自己、增长才干的一种方式。一位姓李的辅导员说,有的学生为了完成这份实践报告,下了一番工夫。比如有个学生为了调查农村税费改革给农村带来的变化,不仅走访了周边的二十多个村庄,访问了上百个农民家庭,而且还广泛查阅了税费改革前农民投入和产出的具体数据。李老师说:“这个学生经过这样一次调查,肯定对于农村近20年的变化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并且对整个国家农业发展的趋势也会有比较清晰的理解。这也正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之所在。”
但李老师也表示,大多数学生不按“规矩”办事,老师也无可奈何。因为,目前社会实践并没有真正被列为学生必修课,因此,很多学生也不会投入太多时间,而且学校一般也没有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护航”的强制性措施。
学生:对社会实践敷衍了事,并非我们的错
对于社会实践活动,许多学生认为,并非自己不愿做,而是有自己的苦衷。
武汉某理工类高校大三学生张洁说:“其实我也想在假期里踏实地做好一件事,认真写好实践报告。但是,现在很少有单位愿意接收我们这些在校生。我们自己出去联系实践单位实在太难:一是大多数单位宁愿付工资请有经验的临时工,也不愿接收我们这些哪怕是做义工的学生;二是由于我们实践的时间较短,一般单位也不愿接收。即使是托亲朋好友介绍,但往往也只是被安排在单位端茶倒水,或收发报纸信件,很少真正有所收获。”
家在农村的大二学生马超则道出了他的苦恼:“农村哪里有什么单位或公司可以让我实践的?充其量也就是下地帮父母干农活。去年寒假回家实在没办法,只好找村委会盖章以应付学校检查。”
校方:学校应当好引路人,企业也该转换思路
对于当前社会实践难开展的困境,武汉有关高校的负责人认为,要想顺利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推广下去,需要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同努力。一方面学校要做好相关指导,并通过校企联合或学校理事会形式,依据不同学生的专业特点,帮助学生找到与其专业相关的实践岗位,切实帮助他们锻炼能力、增长见识;一方面企事业单位也应树立“社会人才社会教育”的理念,为高校人才培养多尽一份责任,从而改变那种学生来了会“添乱”的旧思维,尽己所能地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以帮助他们尽快成长。同时,大学生自己也应有股敢闯、能闯的勇气,将社会实践作为自己成长的一个标志,不断锻炼自己的抗挫能力和韧性。
编后 社会实践还缺点什么?
从上世纪80年代,到如今各地形式多样的青年志愿者服务和“三下乡”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其间,不同时代的大学生用他们不尽相同的方式,去了解社会、认识中国。通过这种方式,无疑培养了大学生了解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但是,近几年来,一些地区的社会实践却面临着学生难以真正沉入基层的尴尬。甚至在个别地区,社会实践活动或成了观光旅游,或成了虎头蛇尾的花架子。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一些社会实践选题过大,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精力去完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这样宏大的选题出现在许多大学生的实践计划中。且不论,这些社会经验并不丰富的学生能否完成调查,单就某个专门的社会研究机构而言,他们要想完成研究,也非易事。另一方面,是由于目前大学生实践活动大多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之所以许多学生在基层常常难有作为,就是因为这些学生缺乏有关部门和学校专业教师的及时指导。最终,他们只好在基层走马观花,拍几张照片或走访几个村庄,并不会真正达到实践的目的。
当然,青年学生融入社会的愿望是值得期许的。我们并不苛求这些羽翼未丰的大学生通过一两次田野调查,能立即改变一个企业、一个乡镇、一个国家的现状,但是,我们期待学校、教育部门及社会各界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支持,以呵护他们这种难能可贵的热情。也许我们社会的这种呵护,会让千百万大学生在踏实地沉入基层的过程中,收获沉甸甸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