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物业管理服务中心教管部姜泽福同志,在本岗位八年来,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为广大后勤职工树立了榜样。他自己动手拼凑修理废旧清洁工具,2007年一年做到全年不添置新工具的记录;在他负责的管理区域,水龙头没有跑、冒、滴、漏,所有的照明灯都是准时开关……五月初,后勤与产业管理处党委决定在后勤处范围内开展向姜泽福同志学习的活动。学习他兢兢业业、扎扎实实、默默奉献的高尚情操;学习他心中装着学生、心中装着学校的主人翁责任感;学习他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学校是大家庭,建设需要全体职工的努力。我们期待校园里涌现出更多像姜泽福同志一样的先进典型,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他们是一群普通人,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工作;他们活跃在教室、楼道、卫生间,清扫抹尘,为学生创造了清洁卫生的环境;他们爱学生如子女,爱学校如家园,勤勤恳恳,默默奉献……他们的故事很多,他们的故事很精彩。后勤与产业管理处物业管理服务中心教管部姜泽福同志的故事就是其中精彩的一个。
在静谧的东区校园里,草木掩映下的文史楼外墙斑驳,更显古老。走进文史楼却见廊道整洁,窗明几净,走进教室同样是清亮干净,卫生间无丝毫异味,楼梯扶手纤尘不染……
在一间狭小、布置简单但整洁的办公室里,笔者见到了教管部部长姜泽福同志。
一个普通人
一个普通人,面容和善、衣着朴素,这是姜泽福同志留给笔者的最初印象。而正是这位手不离工具、心不离教室的普通人,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辛苦劳作,默默付出,数十年如一日地奔走在教管的第一线,用实际行动为济大学子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采访之初,他对自己的工作只是轻描淡写,用他的话说便是“都是些普通事,没什么说道的”。在笔者一再追问下,姜泽福同志为我们讲述了他长达八年的教室管理之路。
姜泽福同志是一名转业军人。转业之后,他一直在我校工作,后调往后勤教管部,负责东校区全部教学楼的管理,开始了他八年的平凡工作。八年间,他留给同事们唯一深刻的印象便是:人走到哪里,工具带到哪里,打扫维护到哪里,一路走来,一路忙碌。整个东区文史楼、实验楼的教室,每一寸地面上都无数次地留下他的脚印:教室里桌椅的螺丝松了,他拿着螺丝刀拧紧;楼梯口的灯坏了,他竖起梯子,将近四米高的灯修好;见到教室课桌桌洞脏了,他拎着水桶拿起抹布挨个擦干净;寒冬时节,东区综合楼地下室水泵故障,致使地下室积水达10公分,他带头上阵,在冰冷的水中将一桶桶水往外送……故事还有很多,故事依旧平凡,这却构成了姜泽福同志八年的生活,始终如一,身体力行。张瑞敏曾说过,把每件平凡的事都做好就不平凡,姜泽福同志用自己的行动为它做了最好的诠释。
一个有心人
天下事必做于细,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一个有心人是姜泽福同志给人留下的又一深刻印象。他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个厚厚的本子,翻开是一串串整齐的统计数字,详至文史楼走廊面积,墙裙面积、洗手间面积、瓷墙面积、楼梯扶手面积。翻开另一页,上面这样记着:合堂201套桌椅,荧光灯10盏(40W/小时),卫生间水龙头流量7-9L/分钟……一页页详尽的数字,笔者不禁为他的认真、用心所感动。这是姜泽福同志工作的点滴记录,每一组数据不知包含了他多少汗水。他踏实工作,奔走在最前线;他用心工作,不断摸索新的工作思路,新的方法,这一切都是为了他所崇尚的理念——节能减耗。
姜泽福同志出身农村,年轻时吃过苦受过穷,更懂得珍惜和节约。在工作的八年间,他积极回收损坏的清洁工具,自己动手拼凑修理,使大量的拖把、笤帚再度投入使用,2007年,他一年做到了全年不再添置新工具的记录,为学校节省了大量的资金。除了注重清洁工具的再回收利用,姜老师也非常重视节水节电,他详细地统计了教学楼的用水用电。一方面,他牺牲个人休息时间,早出晚归,晚七点准时开路灯,早六点准时关;另一方面,他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增设了教室照明、走廊照明的定时装置,确保安全照明的前提下,节约了大量的电能。用他的话说:“一盏灯多亮半小时不起眼,可全楼的灯都多亮半小时,一个月、一年下来,就是一笔相当大的数字,会为学校增加沉重的负担!”精打细算,节能减耗,探索创新,他堪称楷模。
虽然姜泽福同志身体依然硬朗,但鬓间已染白发,他毕竟已年近六十。可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手拿工具修理桌椅,爬上高梯修理电灯,活跃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有着一颗与我们同样的年轻的心。他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更用行动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与姜泽福同志一样,踏实工作,厉行节约。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朴实的党员,看到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团队,更看到了一种精神。我们想到了姜泽福同志的那句朴实的话:“教室亮堂了,心也就亮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