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也,文学院教师。参加过第十九届“青春诗会”,获得《诗刊》第三届华文青年诗人奖,《星星》诗刊爱情诗奖,2006年获《中国妇女报》和《诗刊》联合评选的“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称号,2005—2006年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做“驻校诗人”,2008年获美国KHN艺术中心资助,成为该中心入驻诗人。
教师之路也
在采访路也老师之前,曾无数次听人说过,文学院有位著名的女诗人。当第一次在路老师的课堂上见到她时,你感到的是一种清纯、个性、富有诗意。正是这种个性吸引笔者跟随她的诗歌思想沉醉于整整90分钟的课,而丝毫没有分神。
当冬日的太阳暖暖地照在宽敞明亮的教室,路也老师开始了她的《现代诗歌赏析》的课程。“路老师的课内容丰富,中外诗歌对比联系,触类旁通,感觉每节课都有收获。”文学院张克艳同学说。的确,当她讲到英国“桂冠诗人”泰德·休斯的《七愁》时马上联系到中国古代的七哀诗并将它们对比,以显示中外诗人共同的情感表达。从路老师的课上我们还可发现她是一个特别会生活的人。当讲到《蓟》这首诗时,路老师马上将这种植物的特性及它的食用与药用价值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赏析诗歌的同时也增加了生活的知识。当然,这样充满生活趣味的诗句在路也的诗中更是比比皆是。“在临安,我食竹笋咸肉、莼菜汤和小黄鱼/还有青团,用艾草汁揉和糯米面又裹了豆沙馅的/品着从围墙外的山上采回的龙井/我愿为这些美味丢职弃爵”(《在临安》);“来一盘煮干丝,两个狮子头,一壶碧螺春/如果没有琼花露,那就上两瓶茉莉花牌啤酒吧/我们喝了一杯又一杯/这是我和你的扬州”《忆扬州》。清纯的诗句中透着浓浓的生活意味。
“路老师总是带着饱满的感情去上课,她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在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与学生在精神上产生共鸣。”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熊茂森同学说。用路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过去教的课是写作课,现在教的课叫‘现代诗歌’,这跟我个人创作都是密切相连的,一些写作实践中产生的想法和感受有时会联系着课堂上的内容讲出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然会让《当代诗歌赏析》成为学生们“专业选修课”的必然选择。
“听路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路老师的课像她的诗歌一样充满想象力,课堂内容生动,将诗与画结合,用画的意境来诠释诗的韵味。路老师的比喻总是那么富有诗意,用‘裹着酥皮的点心’来形容一个深秋的下午;‘仰望天空,横贯南北的白色雾线 / 那是一架飞机的苦闷’,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往往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就是两种相关联的意象。”文学院唐清清同学说。路老师用她有魅力的诗歌与磁性的声音吸引着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来听她的课。
路老师丰富的创作经历自然吸引了许多“文学青年”来向她请教。在谈到与学生的关系时,路老师说,我刚工作时,跟学生来往较多,那时候学生少,还能认识,彼此了解一下。自扩招之后,学生数量太多了,课也太多了,所以上完课之后就基本上没有什么交往了。有些喜欢诗歌的学生会找到我,希望得到我的帮助,我很感谢他们的信任,我会把电子邮件留下,让他们随时跟我联系,把写的东西发给我看。
诗人之路也
路老师至今已出版诗集三部:《风生来就没有家》、《心是一架风车》以及《我的子虚之镇乌有之乡》。不少诗作被译成英语和日语并出版。散文入选《北京文学》的“2004中国文学排行榜”,获过《作品》杂志女性散文奖,出版散文集《我的城堡》并获齐鲁文学奖散文奖。在《中国作家》《人民文学》《十月》《天涯》等刊物发表过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多篇被《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小说月报》等转载,入选漓江出版社《2004年中国最佳中篇小说》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21世纪年度小说选”《2001短篇小说》等选本,出版长篇小说《幸福是有的》《别哭》等5部,中短篇小说集1部。
谈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路老师却总是谦虚地说,“我喜欢文学,从小就喜欢,所以就写了。今天的结果其实是对父母反叛的结果,最初他们反对我学文科,我闹着学了文,接下来他们不让我报考中文系,我死活还是上了中文系,最后他们阻止我写作,我还是一门心思地写了……”正是这种执著的精神让路老师在文学创作的路上坚持了下来,并且还在一直向前走。“因为喜欢,就写了,发表了,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反正这些年了就这么写着。”
生活是诗人创作的源泉,因此,创作也就成为诗人探索生活的一种方式。“文学写作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探索真理的一种方式,这是我喜欢的方式,不比其他探索真理的方式更高明。文学写作是很个人的事情,我的经历对别人不一定有用。我的方式就是不断地读不停地写,热爱生活,还有,我性格执拗,相信自己的直觉,不太听信他人的教导,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写作经验对我产生过作用,我也从来没有相信过任何写作教材上的话。”在文学创作上,路老师坚信好的艺术都是“单纯的”,同时又必须是“深刻的”。
随着路也老师文学创作的日渐丰富,2005年她获得第三届华文诗歌大奖,成为设立此奖以来的第一位获奖女诗人。2006年路也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克瑞顿大学参加以“诗歌与和平”为主题的非西方文化节。参加了他们的主题对话活动,那里的师生们联合把她的“江心洲组诗”里的一部分诗作译成了英语并举办了一个朗诵会。2008年夏天秋天路也老师又去了美国,这次是去KHN艺术中心做入驻诗人,KHN艺术中心是一个给诗人作家音乐家画家们提供创作的地方,在内布拉斯加城,小城很安静,在那里诗人写了很多诗和散文。随后又去了克瑞顿大学,在那里翻译了两年前写的与美国有关的诗。“诗歌翻译是很有趣的活动,可以明显地看出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不同,还可以提高一个人对母语的敏感度。”
“我一个人生活/上顿白菜炒豆腐,下顿豆腐炒白菜/外加一小碗米饭。这些东西的能量全都用来/打长途,跑火车,和你吵架,与你相爱/我吃着泰山下的粮食,黄河边的菜/心思却在秦岭淮河以南。我的消化系统竟这样辽阔/差不多纵横半个祖国/胃是丘陵隆起,肠道是江河蜿蜒。我就这样一个人生活着/眼睛闪亮,头发凌乱/一根电话线和一条铁路线做了动脉血管。我就这样孜孜不倦地生活着/爱北方也爱南方,还爱我的破衣烂衫/一年到头,从早到晚。”(《我一个人生活》)偶然间读到诗人在2004年写的这首诗,我觉得这也许是对本文最好的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