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许多人都梦寐以求。但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僧多粥少,总有人当“分母”,成就的却是少数。而“分子”与“分母”的差别,有时就在于不起眼的点点滴滴。
为什么同在一个单位工作,有的人能够得到上级赏识,升职加薪,走向成功,而有的人却不能?许多情况下,不是上级领导戴了“有色眼镜”或者用人失察,而是自己与别人相比,显得略为逊色一些,别人更胜一筹。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女同学大学毕业同时进入一家公司,经过一段时间,一个升为经理,另一个不服气。公司老总决定测试一下,分别叫她们到市场上问一下螃蟹是什么价格。回来后,老总先问不服气的员工,她只说了多少钱一斤。老总再问升了职的员工,得到的答案是:现在价格多少,大的小的各是什么价格,哪家便宜一点,前几天的价格大概是多少,如果是自己吃的话,买什么价位的,如果是送人建议送什么类型与价位的,等等。
同样交待一件事,一个人只是机械地照做了,而另一个人却发挥主观能动性带来了与之相关的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将会给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有时,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这些不经意的点滴之中,能不能从别人成功的背后汲取有价值的营养。而造成差别的原因可能来自多方面,但主要恐怕还是源于平时的观察、思考和行动。
有人说,上帝是公平的,他对一个人关闭了一道门,就一定会给你开启一扇窗。爱迪生、陈景润、爱因斯坦,这些人之所以被称为奇才,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像常人一样通过门去看世界,而是通过窗户去看世界,所以才会感受到不同寻常的风景,才能做出超越凡人的事迹。同样看到苹果落地,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同样看到是茶壶水沸腾,瓦特发明了蒸汽机。通过对这些点点滴滴的观察得到不同结果,与其说是与“慧眼”有关,不如说是平常学习思考的集中体现。一个员工,如果对公司不关心,不注重学习思考,就是到市场转上无数次,可能也不会带回那么多信息。
平时,一个人如果缺乏责任心,工作、学习就容易感到动力不足。其实,这种责任心,就在工作的点点滴滴之中,可能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责任心的强弱在工作上的反应却是截然不同。大连市公交车联运公司702路4227号双层巴士司机黄志全在行车途中心脏病突发,在这危急关头,他做了三件事:将车缓缓停在马路边,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车和乘客、行人的安全。他做完了这三件事,然后才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他用生命将“责任”这两个字作了完美的诠释。如果没有这种强烈的责任心,在生死瞬间很难会有这一系列“下意识的动作”,更难以保证乘客安全。
行动往往就是观察、思考的最好体现,而实践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恰恰能够折射一个人的坚定信念。如果缺乏坚定信念,即使思考再多,就像骨头缺钙一样,容易得“软骨病”,面对困难可能都会临阵退缩。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并不大,甚至很小很小,但往往正是这一次次很小差别的“叠加”,最终却可能酿成巨大差别。这种很小的差别,可能是一次的积极与消极之分,主动与被动之分,认真与粗心之分,而结果却是截然相反——成功与失败。渴望成功,需要多关注别人成功背后的点点滴滴,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汲取营养,并融入自己的行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