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强大思想武器。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青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毋庸置疑,当代大学生是值得信赖、大有希望的一代,但他们的健康成长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重要保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不断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的教育,在邓小平理论“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充分发挥“两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是历史和时代赋予高校的庄严使命与神圣职责。
近年来,我校党委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两课”教学,紧密围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积极做好“三进”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统领“两课”教学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两课”教学,就是要求所有的“两课”课程都要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核心,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视野审视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毛泽东思想概论》重在论证、回答社会主义在中国如何由理论变为现实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前提和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重在论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回答我们在新世纪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重在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现状和走向,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代背景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在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揭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历程,全面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在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在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重大问题方面的理论创新;三门思想品德课则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基本素质等方面,阐释和说明当代青年大学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研究生政治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博士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硕士生)则以专题讲授形式,系统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价值,使学生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上达到新高度。
在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基础上,我们在教学中努力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重点抓了“三个结合”。
第一,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与已开展的“四个如何认识”等重点、热点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讲清楚“四个如何认识”,是深入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重要任务。而且,针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在理论上给予有说服力的回答,正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必然要求。
第二,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与不断推进“两课”教学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采取专家辅导与理论研讨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两课”教师深入学习研讨,使“两课”教师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二是以每门课程、每个教研室为依托,召开集体备课会,制定了七门课程贯彻“三进”的教学方案;三是组织科研攻关,鼓励“两课”教师紧紧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进行科学研究,增强“两课”教学的学术底蕴;四是利用“学术论坛”等形式,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学习研究、宣讲的力度;五是在“两课”教学网站上开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专题栏目。
第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与“两课”中多门课程的整体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今年上半年,我校就组织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试点工作,并在教学的具体内容上做到不仅向学生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和基本观点,而且讲授反映并体现这一理论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由此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实践经验。这样的教学给予学生的是有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生反映很好。
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拓宽“三进”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作为主阵地、主渠道的“两课”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是关键。为此,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第一,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课程内容既要有内在逻辑,更要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使教育者的意图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最大程度地统一起来。
第二,课堂教学的专题化。专题化教学实际上是针对各种实际问题的教学。专题化,也就是问题化,如“三个先锋队”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等就是学生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按照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可以一改过去按章、节、目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大大增强了现实感和针对性。
第三,课堂教学的立体化。即利用现代化直观立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听、说、看并用,真正做到入脑、入耳、入心。如在讲我们党如何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时,结合我国抗击非典的实践,以“学理论、学英雄、论奉献”为主题,放映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工厂、街道、学校指导工作、进行慰问和记者走入病房对白衣战士感人事迹进行采访的镜头。看到此情此景,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
与此同时,为了不断拓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有效途径,我们在“两课”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三个融为一体”的模式。一是必修课与选修课融为一体。在抓好必修课的同时,增设一些选修课,如“邓小平江泽民理论著作选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研究”、“先进文化的发展与中国现代文化思潮”等,受到学生欢迎。二是一般教育与个别教育融为一体。我们要求每位“两课”教师都要联系几个宿舍,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疑释惑,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三是课上教育与课外教育融为一体。我们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举办学生党员和骨干业余党校、入党积极分子业余党校,支持青年学生成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 和“十六大精神研究会”,引导青年学生成立“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百人中心组”,举办“名人讲座”、“周末论坛”,营造积极向上、“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良好氛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设立“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奖励基金”,对在理论学习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和奖励,极大地调动了青年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目前,我校青年学生中“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会员已发展到4000余人,形成了广受新闻媒体关注的“南开理论圈”。
按照党的十六大要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加深了学生对党的感情,坚定了他们的政治信念。最近一次调查显示,我校80.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很了解”,94.8%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应努力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96%的学生认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南开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