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细心研究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这句话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寓意深刻。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就要“在各项工作各个环节”上下功夫,在思想和工作上坚持做到“五个第一”。
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目标。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我们党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群众利益。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8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奋斗史、发展史。这就提醒我们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我们所从事的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亦即我们的第一目标是什么。现实中有的人在第一目标问题上定位是错误的,主要表现在把第一目标定位于个人私利,于是一切为了升官发财,取悦上司。形形色色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无不与第一目标定位错误密切相关。一个政党、一个党员干部,如果把握不好第一目标,势必脱离群众、丧失人心。古人讲,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党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坚决支持和忠心拥护,关键在于他们的利益能否得到充分实现。因此,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利益是我们的第一目标,党和政府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代表、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一定要懂得百姓与之则兴、百姓非之则危、百姓背之则亡的道理;一定要明白心中没有群众就是忘本,对群众漠不关心就是变质,滥用权力就是对党和人民的背叛。我们应该经常想一想:群众在我们心中占什么位置?我们在群众心中是什么形象?要真心实意、千方百计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利益。不仅要谋一时之利,更要谋长远之利;不仅要谋局部之利,更要谋全局之利;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对欠发达地区来说,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让人民群众尽快富裕起来,尤其显得紧迫。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任尔东西南北风,狠抓发展不放松,以加快发展的实际成果,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看到希望。
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重点。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最大的需要,是党一切工作的重点。郑培民同志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就是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重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服务群众。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办多数人受益的事,使越来越多的群众得到实惠;要办群众最急需的事,使群众意见最集中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要办长远起作用的事,使群众看到最大的希望;要办力所能及的事,使群众看到党和政府的努力,体谅国家的困难,养成一种艰苦奋斗、顾全大局的良好风尚。当前,尤其要提倡善于和乐于办“小事”。现在,有些领导干部,言则“跨世纪”,动则“大手笔”,立志干大事,这本无可厚非。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善于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群众最需要、最急迫的事情做起,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到实处。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困难问题,对全局来说可能是小事,但对群众来说往往是天大的事。解决这些问题,虽然没有那些大工程、大项目耀眼,但这是扎根在老百姓心中的政绩与丰碑。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以诚相待,认真解决他们翘首以待的问题,为群众排忧解难。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难事、急事,包括吃穿住行、子女教育、社会治安、水电供应、就医看病,都要作为大事记在心上,及时帮助解决,切忌视而不见、漫不经心、推诿扯皮。各级领导干部都应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认真把老百姓关心、需要的事一件件具体办好。
把关心群众疾苦作为第一责任。我们通常讲对党负责、对组织负责、对上级负责,说到底,都是为了对人民负责。对人民负责,就是要体察百姓的疾苦,关心群众的冷暖。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于谦的“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出深林”,都充分说明心无百姓莫为官。我们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思想境界应该比封建士大夫高得多,一定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头,事事处处从群众出发,为群众着想,切实维护他们的利益。应该看到,我们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由于城乡发展不够协调,经济分配秩序尚未理顺,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以及历史和自然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增收缓慢,部分城市人口面临新的就业问题,“老、少、边、穷”地区的脱贫致富仍然任重道远。对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灾民和生活无着落的残疾人这些社会困难群体,要倾注更多的深情,采取更有效的帮扶措施,切实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困境。
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情绪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必然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情绪表现出来。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善于见微知著,千方百计体察群众的情绪,捕捉群众的想法,以此作为我们作决策、抓工作、办事情的第一信号。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从边区一个农民的牢骚话中,反省征粮过多、群众负担过重的问题,及时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同时采纳了民主人士李鼎铭先生的建议,开展精兵简政,从而密切了边区干部、军民关系,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今天,我们联系群众的渠道和手段更加通畅、便捷了,更应该把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领导干部要倾听群众呼声,就必须尊重民意,广开言路,少坐办公室,多深入基层,切实弄清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从中发现问题、推动工作。要把大多数群众赞成、受益贯穿在决策和贯彻执行的全过程。决策前,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看赞成不赞成;形成决策后,要深入基层了解群众反应,看满意不满意,力争把每一项决策都建立在乡情民意的基础上。坚持接访和处理信访案件是了解民声的一个重要渠道。对群众的信访件,主要领导应坚持亲自批阅、过问和督办。同时,要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敢于和群众直接见面,查找群众上访的源头,以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群众的理解与信任。
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我们党的全部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评判我们工作的最高标准。要永远坚持老百姓标准,把群众满意作为自己立身处事的行为准则。党员干部必须有这样一种政治立场,这样一种思想境界,这样一种深厚感情。现在,少数领导干部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视自己为“诸葛亮”,把群众当“阿斗”,官僚主义严重,老爷作风盛行。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一切群众不满意的言行,都应当及时纠正;一切群众不满意的风气,都应当坚决克服。作为领导干部,还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破除追求假政绩、“花架子”的错误做法,决不能以办实事之名搞形式主义、加重群众负担,更不能让办实事的资金成为腐败分子争吃的“唐僧肉”。否则,主观上想为民办事,客观上却误国害民,群众当然不会满意。开展各项工作,都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坚持按高标准找差距,争一流,切实把工作做得好些、再好些。对群众不满意的事情,如农民负担过重、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四乱”等问题,要认真吸取教训,下力气搞好整改,努力使老百姓高兴、满意。当前,群众对党内和社会上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强烈不满。我们要敢于正视,勇于解决,通过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推进党风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让民满意。
(作者:中共河南省信阳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