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化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身份,是大学的灵魂。提出此论的理由有四:
其一,大学本身就是负有传承和创造人类文化职能的社会组织。在人类创造的种种社会组织中,大学是最经得起漫长时间考验的组织形式之一。一位美国教育家曾作过一项研究:1520年前建立,至今仍以同样的方式、使用同样的名字、做着同样事情而存在的85种社会组织中,70个是大学。大学的恒久性就在于大学一直在以研究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满足着人们永恒的需要,并以文化影响和改造着社会。
其二,教育是最充分、最有效的培养人的力量,而大学内在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就是它的文化影响。感受过牛津大学浓郁文化氛围的人无不赞同:对牛津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它周围的生活和环境,大学生正是在所处的文化环境中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感悟而学到东西的。大学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把具有灌输性特征的教育转化为内含着教育意图的校园环境,从而达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
其三,一所大学如果缺乏深刻的文化内涵,永远不可能成为卓越的大学。作为社会的文化组织,大学应当有文化自觉。一所大学如果仅有现代化的大楼而没有文化的浸润,不免浅薄,既不可能担负起培植全民族科学民主道德精神的使命,也不可能远离与学术追求和人才培育格格不入的急功近利、浮华喧嚣,最终将会偏离求真务实向善的目标。
其四,当前大学的发展和完善有三大内部问题必须认真研究:质量提高、文化建设、制度创新。如果说质量提高是大学的目标所在,制度创新是大学目标实现的保障,文化建设就是质量提高和制度创新不可或缺的基础。
二
我们不否认大学具有一定的政治属性、经济属性,但就整体而言,在大学体内流淌着的还是文化的血液。因此,大学的最重要使命是:作先进文化的研究者、创造者和传播者,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
文化的重要,迫使我们不得不审视大学文化的现状。如果说当前大学存在文化危机的话,最大的危机就是一些大学出于对市场利益过分的追求而对文化建设的漠视。我们试提出如下问题:我们的大学还常常谈理想吗?我们是否时时在思考什么是大学的使命、大学的精神、大学的责任这些反映大学价值选择的严肃问题?当我们决定借巨款修建新楼、新区时,是否想到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去解决关乎大学质量和命运的学科和人才建设问题?我们在办学理念上能够视学生为大学之根本,并以学生为中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不惜代价努力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吗?我们有尊重教师并努力培育名师的文化自觉吗?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诸如社会责任、社会诚信、社会正义等公民道德教育上,我们有资格教育学生和影响社会吗?我们的学生热爱大学并视其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心灵故乡吗?如果回答多是否定的,那就应该承认我们现在确实漠视了大学的文化建设。
三
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还比较落后,国家决定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于是扩充大学发展的空间、改善大学的办学条件成为必要。近几年来,各地各校都热衷于大学新区的建设。如同各地经济开发区和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一样,大学新区的建设无疑也有利于当地高等教育的发展。但若以冷静的眼光去审视几近风靡大半中国、至今热度依然甚高的大学新区现象,笔者以为有些问题值得研究和注意。
首先,凡大学规模扩大是否就必须建新校区?笔者在2001—2002年受聘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客座研究员期间,访问过牛津、剑桥和伦敦大学等一批英国著名大学,发现这些大学并没有规模宏大的校园,也没有什么现代化的新建筑,有的学校仅有若干座百年老建筑,而这并不妨碍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各有几十所学院分布在牛津和剑桥两座城市之中,从而使城市就是大学,大学就是城市。在欧洲,这种大学布局十分普遍。这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大学的扩展,何以不能以学院为单位扩建,为什么非要在老校区之外重复建设一个功能相近的新校区?英国有位大学校长考察某省高校,一座仅有极少师生在上课的体育大楼,使他连连感叹中国大学办学条件的优越和资源的浪费。然而他哪里知道,就在该大学新区,一座更为气派的体育大楼蓝图已定、修建在即。当看到相当一些地方大学不惜代价、动辄融资数亿大建新校区时,人们有理由怀疑,每年几千万利息的高额负债,仅凭政府的有限投入和学费的有限收入何时能还得起?背负重债的大学,还能平静于自己的教学科研本分吗?还有足够的经费来确保有质量的人才培养吗?
其二,还是大学文化的问题。在一片土地上投入巨资建立一片楼房,就是一所大学吗?显然不是。大楼不是不重要,但绝非大学的全部,更非大学的目的。在大学规模的扩张中,如果新校区建设是大学发展迈出的左脚的话,那么你必须紧接着迈出右脚,即文化。没有文化的滋润护养,大学就不会有质量,就站不稳。这使我想起顾明远先生的一段话:一般的大学尽管房子盖得非常漂亮,硬件非常好,但总觉得缺少了一种什么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文化的气氛。不少大学新区缺少的正是大学应有的文化气息。欧洲的许多世界名校,并没有宏伟壮丽的大门,也没有集中的现代建筑,甚至没有硕大的草坪,不少大学的学院分散在整个城市内,然而一旦走进他们的院落或大楼,无不感受到一种唯有学府才特有的知识殿堂的庄严、肃穆和凝重。那里的每一个廊柱,每一个雕像,每一张布告,都散发出它的历史,它的身份。那就是大学的文化。
其三,大学必须有自己的个性,一种在传统、过去的成就、价值标准和学术水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个性。可以说大学的个性特色就是大学的文化,它是不能与大学的历史割裂开来的。一个大学新区不仅要把一个物质的大学搬过去,更重要的是要把反映大学个性特色的文化在新区发扬光大,以保证大学的文化和历史一脉相承。大学新区能否神似其本部,取决于大学原有的文化传统、文化性格能否浸透于新区,并逐渐成为新区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自觉。所以,不重视文化精神的传承,以为在新校园内建立若干所谓文化标志性建筑就有了文化,那只是在做表面文章。
其四,大学必须保持必要的安静。安静也是大学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人云:宁静以致远。喧闹不是大学而是市场。然而遗憾的是,有些大学唯恐自己的新区不被社会所知,唯恐不够热闹,以能够吸引社会各界参观为荣。于是新校区熙来攘往,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不说,还破坏了学校应有的庄严和宁静的学习环境。人们不禁怀疑,一些地方建设大学新区究竟是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还是为了某些人的“政绩”?
其五,大学新区的建设还是本着勤俭建校、量力而行的原则为好。勤俭建校也是大学应当弘扬的一种求真务实的文化传统。大学目前不是、将来也不可能是财大气粗的财主,在新校区建设上盲目跟进、盲目求大,实在有悖于党中央倡导的“两个务必”精神。在这个问题上,大学领导人有必要回顾西南联大的历史。这所在抗战时期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合并而成的大学,在经费奇缺、饥贫交加的困苦环境里,凭藉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刚毅的群体意志,战胜艰难困苦,培养了众多国家精英和世界俊杰,其文化精神实在是中国大学永远的楷模。
最后需加说明的是,笔者无意说大学新区不重要,大楼建设不重要,而是要强调,重大楼而轻文化,那就本末倒置了。
(作者:江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