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重要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坚定不移地坚持好这一重要原则,对于我们党更好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团结和依靠最广大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为本质的先进性要求
马克思主义政党既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出发,我们党始终代表社会前进的正确方向;从根本宗旨出发,党自觉坚持以人民为本,始终着眼于维护、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前一方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根本要求和体现,后一方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和体现两方面高度统一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唯物史观和共产党人的生动实践。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包括尊重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显示的智慧、所进行的创造、所发挥的作用等等,既内在地包含着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也内在地包含着尊重人民利益需求。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不仅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最终意义上影响和决定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走势,而且还以主力军的角色直接参与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参与推动社会形态的演进。人民进行历史创造活动的过程,始终是他们为争取自身利益而不懈奋斗的过程,是他们为实现和发展自身利益而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新的选择的过程。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就必然要按照人民的意愿并依靠人民的力量,坚持不懈地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着眼于实现人民利益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完全贯通起来。正因为这样,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为本质的先进性要求。
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坚持党的先进性的一切努力,都应围绕贯彻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这个最为本质的先进性要求来展开。由于人民始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始终是实现他们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因而党只有坚持贯彻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这个最为本质的先进性要求,才能真正做到以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行动,显示自己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先锋队作用,从而使党的先进性更好地得到保持和体现。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就意味着要更加自觉地尊重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现实实践,更加自觉地尊重他们在这一实践中所表达的时代先声。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就意味着要更加自觉地尊重最广大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更加自觉地尊重他们在实践中对理论指导提出的新需求。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意味着要更加自觉地尊重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各种愿望,更加自觉地尊重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益。
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最为本质的先进性要求,对党的事业发展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我们党就能准确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不断获得事业发展的新动力;就能从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不断获得事业发展的新思路;就能从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中,不断获得事业发展的新源泉。任何时候,党都要通过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永葆自己的先进性。
二、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以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为根本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可能脱离人民这个历史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存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不仅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主体,而且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制度保证的直接承担者;不仅是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知主体,而且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实践者;不仅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活动的价值主体,而且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直接推动者。只有高度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使最广大人民的历史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政策的和法规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积极因素才能竞相迸发,一切有利于造福社会和人民的源泉才能充分涌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全方位地展现出来。
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是以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为根本条件的。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按照人民的愿望拓展前进道路,是社会主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根据人民的意志把握改革创新的契机,是社会主义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努力把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是社会主义赢得最广大人民拥护和支持的唯一途径。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的深刻教训之一,就在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未能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结果导致社会主义严重偏离正确轨道,陷入无法摆脱的危机和困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在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中蓬勃发展,日益显示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正确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自觉把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贯彻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始终按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去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社会主义把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作为自己繁荣发展的内在根据和条件,不仅能从后者那里获得万世不竭的“能源”,而且还将随着人民这个历史主体的社会作用和社会影响力的增长,使自己赢得新的更大的优势。必须看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由于社会多样化教育的不断发展,由于广大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不断增多,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将日益得到提升,他们创造历史的社会作用也将日趋普遍地凸显出来,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必然趋势。
三、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关键在于党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
江泽民同志强调党在执政条件下要解决好“两大历史性课题”,就是以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为基本着眼点的。胡锦涛同志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归结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也是鲜明地坚持了人民主体性原则。由此出发,党必须把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部理论和实践。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党在任何时候都要把植根于人民作为自己最根本的政治立场,自觉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切实做到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愿望为第一取向,以群众利益为第一目标,以群众满意为第一追求。
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始终坚持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是我们党最高的党性原则。共产党历来是最讲政治的。政治问题,主要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之所以把政治定位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因为这一崭新事业是中国各族人民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事业;我们党之所以把经济建设作为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是因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体现着中国各族人民的最大利益;我们党之所以强调大局就是政治,是因为改革、发展、稳定这个大局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最大的政治,毫不动摇地坚持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既是我们党的根本性质所规定的,也是党的政治生命所决定的。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都在于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都要靠坚持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来维系。我们党在为实现崇高革命理想而不懈奋斗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可以也应当随着客观环境和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或变更自己的政治主张、政治纲领、政治任务和政治策略等,但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永远不可移易。
坚持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具体反映在党的执政实践中,既有一个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问题,也有一个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的问题。只有做到“一切为了人民”,才能以“公仆”的心态甘当人民的勤务员,处处尊重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权益,不以“为民作主”的“父母官”自居,始终依靠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去办好人民的事情。同样,只有做到“一切依靠人民”,才能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基础上,形成符合人民愿望和要求的正确决策,使人民利益更好地得以维护和实现。因此,我们必须自觉践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庄严承诺,以实际行动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四、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要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加以体现和保障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这是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根本环节。人民群众能否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是衡量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否受到尊重的天然尺度。在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一次把国家的一切权力交由人民掌握,从制度上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这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予以充分尊重的根本标志。在我国现阶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其他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都无疑体现和保障着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但也必须看到,目前我国政治体制还不很完善,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党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时俱进地拓展人民当家作主的广度和深度,以使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得到愈加充分的体现。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广大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是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最可靠的保障。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既有赖于共产党人良好的素质和作风,同时也有赖于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制度问题是带根本性的”这一社会法则,同样适用于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若不从制度上切实解决好公共权力由人民授予的问题,那就很难从根本上保证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若不从制度上真正解决好人民对公共权力实施有效监督的问题,也很难从根本上保证党员干部把手中权力完全用来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多年来,我们党一直重视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但那种漠视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现象在一些党员干部中依然存在。这就警示我们:解决此类问题,关键是要靠完善相关的制度。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既要把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作为基本出发点,又要把它作为十分重要的指导原则贯彻始终。在新的形势下,党必须时刻关注和准确把握广大群众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努力使民主政治制度的改革创新充分反映民意,尤其要最大限度地拓展人民群众民主参与的渠道,把越来越多的群众组织吸引到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来,使之更好地发挥“主角”作用。只要我们党充分相信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就一定能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