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文化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在新的发展阶段,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文化建设之路。
一
文化建设是提升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强大与否,既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文化实力,既包括知识、技术、教育等在内的智力因素,也包括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审美观在内的精神力量。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同样面临严峻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大力进行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不断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要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进而提升人的素质、协调人际关系、激发创造潜能。
文化建设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不断攀升,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等问题。我们决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要通过积极的文化宣传和文化教育,确立和弘扬科学的发展观,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大力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绿色生产力和绿色科学技术,科学地进行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建构有利于人与生态环境共存共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有效地改善经济结构,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文化建设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巨大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必须协调发展,必须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如果没有物质文明的发展,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就失去了物质基础;没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物质文明建设就没有动力,经济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只有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促进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强大的智力支持,也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小康。
二
建设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指针。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必须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建设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化建设根本上是人的建设,关键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当今世界,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人类有着无限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是文明进步不竭的动力源泉。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已成为关系当今各国发展的重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建设中,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把服务于人民群众作为首要任务,义不容辞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千方百计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围绕提高人的素质这一中心任务,迅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
建设先进文化,必须坚持统筹协调。长期以来,城乡之间、富裕地区同山老边穷地区之间,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状况不扭转,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就是一句空话。我们的文化建设,要尽量缩小这种差距,尽量求得均衡发展。要按照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要求,在政策和投入等方面向农村倾斜,以大城市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广大农村。要按照统筹区域文化建设的要求,加大对贫困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改变这些地方文化贫困的现状。我们要以文化建设为龙头,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
建设先进文化,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是文化的持续发展。如果不珍惜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不按市场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办事,文化建设就不能得到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今天的发展有利于未来的发展,不仅不能耗尽或毁掉未来发展的基础,而且要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因此,我们不仅要搞带来现时效益的文化建设,也要搞那些具有长远效益的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上的任何铺张浪费,都是对资源的破坏,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在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因地制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当地群众的文化需要出发,量力而行,厉行节约,把财力、物力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发挥其最大效益。
建设先进文化,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各项文化建设中,要有国内和国际两个“舞台”的意识,既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要充分利用经济发展优势、人文资源优势、人缘地缘优势和文化品牌优势,通过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和现代传媒手段,提高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建设的新成就,特别是展示当今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要努力使对外文化交流由单一的政府间交流转变为政府和民间交流并举,由单纯的交流访问演出转变为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同步进行,由比较单一的表演艺术交流转变为各文化门类之间以及文化人才、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全方位交流,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
三
以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为重点,推动文化经济的全面发展。重庆作为一个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的直辖市,必须坚持两手抓,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增强重庆经济的动力、活力、实力和竞争力。要把发展文化生产力作为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要着力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科技、出版、传媒、会展和旅游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影视制作、演艺娱乐、文化培训、艺术品交易和民间工艺品生产等产业;要积极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的融合,带动文化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结构重组,形成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业群。
以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为重点,推动区域文化的协调发展。重庆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几十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从早期的巴渝文化到现代历史中的红岩精神和抗战文化,再到当代的三峡移民文化等,都是具有世界文化品牌价值的文化财富。按照“中心带动,梯度发展,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的总体思路,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的总体设想,我们规划在未来20年内,依托一个中心(重庆主城区),贯通一条主线(长江黄金水道),拓展两江两翼(乌江和嘉陵江),建成长江三峡文化长廊,同时重点建设一批特色文化,如以文博展览、影视、舞台艺术、文化旅游和文化娱乐等为主的现代都市文化,以三峡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为主体的峡江文化,以红岩村、歌乐山烈士陵园为重点的红岩文化,以抗战遗迹和文物为重点的大后方抗战文化,以大足石刻和湖广会馆为代表的石刻及古建筑文化等。
以保护传统文化和文化资源为重点,推动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对重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必须实行保护性开发战略,加大发掘和保护力度,搞好文化生态建设。具体地说,就是: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工作,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建设涪陵白鹤梁水文题刻博物馆和黔江土家族生态博物馆等;认真组织实施三峡工程文物保护计划,采取就地保护、异地搬迁和异地复原等措施,切实保护三峡地区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对举世闻名的张飞庙,采取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全部整体搬迁的办法,最大限度地保持历史本来面目,使其珍贵的文化价值不因搬迁而丧失或降低。同时,处理好发展旅游业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关系,从文化层面上来构建旅游业,坚决制止滥伐滥建、过度开发的做法,将旅游业纳入文化保护和自然保护的总体发展战略之中。
以扩大交流与合作为重点,推动文化建设的外向发展。要充分发挥重庆作为新兴直辖市的优势,借鉴外地发展文化产业的先进经验,积极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使重庆市成为我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重要窗口;制定和实施重庆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战略规划,提供适应海外需求特点、制作质量、服务方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建立起进入国际主流文化市场的营销网络,把更多的文化艺术精品推向国际文化市场;充分借鉴近年来外贸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实施灵活、宽松、自由的外贸政策,放宽文化产品出口的审批权,进一步简化出口手续;积极开展与世界跨国媒体集团的合作,利用其市场系统和网络系统,开拓国际文化市场,以全新的外贸体制参与国际文化竞争。
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重点,推动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重庆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之一,正在全面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要改革宏观管理体制,建立资产授权经营体制,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增强党委对文化建设的宏观领导和调控能力,加强政府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扩大文化经营主体的自主权。改革文化企事业单位,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重点扶持,引入竞争机制,探索向社会募集文化公益资金的办法;把经营性文化单位推向市场,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像鼓励发展民营经济那样鼓励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建立与文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造就一大批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拔尖人才,一大批掌握文化生产力的创新人才,一大批横跨经济、文化两个领域的企业家。
(作者: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