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政绩是领导干部从政的业绩,是领导干部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德才素质的综合体现。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持求真务实,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必须坚持“两个务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顾全大局,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高目的,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正确的政绩观指导下为人民建功立业。
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求真务实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政治品格,也是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客观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统一。
坚持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前提。领导干部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树立“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唯物史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尊重事实,抓住本质,为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要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坚持求真务实,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要害是只图虚名,不务实效。官僚主义的要害是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有的干部做工作,不去认真领会中央精神,也不去了解下情,而是习惯于做表面文章,空喊口号;有的沉湎于文山会海,热衷于各种应酬,不深入基层和群众;有的沽名钓誉,哗众取宠,应付上级、应付群众;有的搞名目繁多的“达标”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劳民伤财;有的相互攀比,虚报浮夸,“靠数字出官”,搞虚假政绩等。这一切都是与求真务实格格不入的。只有坚持求真务实,才能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坚持求真务实,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统一。我们的任何工作,都要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又不能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借鉴别人的经验和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开展工作,又反对经验主义,盲目地照抄照搬他人的经验,或简单地套用一些片面的、局部的、表面的经验。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明确新任务,探索新途径,采取新措施,开创新局面。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始终牢记“两个务必”
“两个务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法宝,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激励全党为实现党的目标任务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强化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强化公仆意识。我们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性质和宗旨要求全党同志必须牢固树立并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在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艰苦奋斗,居安思危,克服浮夸之风、奢侈之风,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尤其要关心那些生产和生活遇到困难的群众,深入到贫困地区、困难企业中去,深入到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中去,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
保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党员干部能不能做到清正廉洁,事关人心向背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事关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对于一个政党来讲,如果骄傲情绪盛行,享乐之风弥漫,那么这个党的生命力也就完结了。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夙兴夜寐,勤奋工作;要弘扬艰苦朴素、勤俭建国的精神,坚决反对浮躁浮夸、急功近利,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改变落后状态,战胜前进中的困难和风险,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领导干部要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磨炼艰苦奋斗的意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将自己的政绩镌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丰碑上。
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执政能力与政绩观、发展观紧密相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引导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领导干部要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就必须真正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
创造政绩,是为了发展,是为了造福于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为了解决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得更好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去指导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好,使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落实得更好,这本身就是更大的政绩。实践证明,一个缺乏正确的政绩观的干部,往往同时也缺乏科学发展观。无论是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还是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没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造成的。我们党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求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高目的;就是要求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地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是进一步明确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领导干部要自觉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各项工作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发展战略,制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目标,研究发展政策,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通过理论创新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要自觉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发展机制,提高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的能力;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扩大对外开放,搞活国内市场。要结合本地实际,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协调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要认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之间的矛盾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者:安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