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出版发行之后,中宣部理论局又组织撰写了第二本通俗理论读物——《理论热点18题》。该书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指导原则,对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回答。它的出版发行,对于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提高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通俗读物,人们常常有一种误解,认为它缺乏学术性,难登学术理论的大雅之堂。其实一本好的通俗理论读物,同学术著作相比,相同的方面是都应当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不同的方面是要求它更加具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可读性,因此写作起来难度更大。而《理论热点18题》一书却基本做到了寓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充分运用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紧扣干部群众的思想困惑,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回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读了这本著作后,我感到它有下面几个突出的特点和优点。
一是标题设计新颖,独具匠心,令人耳目一新。这本著作的书名十分平实,毫无修饰,开门见山就是18个热点问题。但是对每个问题的设计却煞费苦心,力求先声夺人,一上来就能吸引读者。诸如用“天地之间,莫贵于民”来分析以人为本,用“清正廉明,众望所归”来强调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用“警钟长鸣,标本兼治”来解释反腐败斗争,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诠释“两个务必”,以及用“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说明如何认识和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用“必须翻越这道坎”分析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用“民生之本系安危”阐释就业问题,如此等等。这与同类学术著作用专业性很强的概念作标题相比,显然更平易近人,可读性大大增强。
二是敢于直面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不回避问题,不“王顾左右而言他”。以往在阅读关于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著述时,人们感到不满意的是有些著述只是讲一些大家都已经熟知的道理,而对群众感到困惑、需要重点分析的问题,或者略而不论,或者一笔带过。这本著作则不同,它是为专攻热点、难点而编写的。因此,不论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还是对改革和发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一些干部群众十分关心而又比较尖锐的敏感的问题,如反腐败形势问题,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三农”问题,就业问题,以及十六届三中全会新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命题等,不仅不回避,反而重点加以分析,努力做出符合实际的科学回答。例如,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上,它重点解释了应当怎样全面准确地理解作为这一重要思想集中概括的“三句话”及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它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怎样科学区分该理论命名和开始形成、发展的时间,以及怎样判断一种理论是不是科学理论体系等。这些分析显然有助于澄清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些思想困惑,帮助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为什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而更加自觉地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如,对群众十分关心的反腐败问题,它既实事求是地肯定了近年来反腐败斗争的成果,又直面当前反腐败斗争面临的严峻形势,着力分析了腐败现象增多的原因,介绍了党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推动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采取的重大举措和取得的实效,着重说明了为什么腐败现象同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共产党的执政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这对于人们正确认识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形势,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是很有帮助的。
三是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层层剖析,条分缕析,既有很强的可读性,又提高了读者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以当前大家十分关心的科学发展观为例,它从一本著名的科普图书《寂静的春天》提出的警告说起,分析了发展观问题的来龙去脉,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说明了为什么务必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最后归结到应当怎样正确认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及重视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内在关系,步步深入,层层递进。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和提供历史知识,既使大家能够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现实意义的认识,又澄清了把科学发展观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对立起来的误解,纠正了在发展观问题上盲目看重GDP增长的错误认识。
与此相联系的还有关于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问题,其中重点是怎样分清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同我国历史上的民本思想及西方提出的人本主义的不同。这是一个涉及是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根本问题。这一章从“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说起,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分析和提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想,再到我们党的全部历史进程体现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直到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及其重大的现实意义,理论分析层层推进,最后澄清几个模糊的认识,说明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内涵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民本思想及西方的人本主义,既顺理成章,又进一步深化了文章前面关于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论的理解和历史的分析,把思想性、理论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
四是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努力用事实验证理论。事实胜于雄辩。这本书在说明理论问题时,凡是能用事实说明的,尽可能用数字、实例和历史经验来验证理论分析。不仅在分析经济问题如关于就业、关于分配及“三农”等问题是这样,而且对政治问题、科学文化问题的分析方面,也尽可能这样做。这不仅增加了全书的可读性,丰富了读者的知识面,而且体现了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其是否正确的真理。
总之,《理论热点18题》是一本很好的实践“三贴近”的通俗理论读物它确实是一部新形势下加强干部群众思想理论学习的精品力作。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