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伟人决不是偶然的,因为他和他的战友恩格斯创立的学说,为人类社会无限美好的未来指明了方向。然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理论、纲领和路线,引导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决非易事。探索的艰辛、成功的喜悦、失误的教训及其付出的代价,都是极为深刻和巨大的。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邓小平理论,三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今天,在隆重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有理由感到骄傲和自豪。
一
邓小平同志一生,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论是在工作实践中还是在思想理论上,最鲜明的风格,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为我们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添了新的伟大成果。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中国革命胜利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时,明确提出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通过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表现出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之后,党在执政的条件下,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同志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要“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此后,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长期的艰辛探索,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特别是党在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使这一探索出现严重挫折,最后导致“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失误。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邓小平同志参与了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文革”后期复出工作时,他领导对各方面工作进行整顿,迅速扭转了当时的严重混乱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宽广的世界眼光,深入思考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新路。这种思考和探索是以新的时代特点和国际局势为背景的。
20世纪前半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和许多局部战争。战争引起革命,许多国家爆发了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虽然国际局势依然复杂多变,但制止战争的因素在不断增长,和平力量超过了战争力量,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明显减小。尤其是80年代以后,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两个超级大国,在进行全球战略争夺中,矛盾重重,都遭受挫折,世界大战可以避免。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取得独立的诸多国家,面临着摆脱贫困、加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迫切任务。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进入上个世纪70年代,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为前沿,以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为特征,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邓小平同志正是在科学分析这一形势的基础上认为,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中国发展的新机遇,也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挑战。为此,他毅然决然地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也改变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条件和环境。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自身利益所作的一系列调整,缓和了内部矛盾,经济和社会呈现新的变化。在战争和革命中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利用新的历史条件来巩固、完善和发展自己。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把握时代要求,向全党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重大课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战略家的眼光和勇气,抓住这个事关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的基本问题,深入思考和研究,作出了科学的回答,并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实践探索,邓小平理论由此产生。
二
实行改革开放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回答了一系列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作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历史关头,他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恢复和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这种历史性转变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改革开放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而后转向城市;改革的范围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扩展到科技、教育、文化、军队和政治体制改革等各个领域。正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命题。此后,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三大在深入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上,从十二个方面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所有这些,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在实践中逐步深化。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党经受了苏东剧变和国内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发表南方谈话,深刻地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和理论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了系统概括。邓小平同志逝世后,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作了深刻论述,强调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
邓小平理论是在对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的深刻总结中,逐步形成的完整的科学体系。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例如:
——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说,邓小平同志的全部理论,都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科学判断,为我们正确分析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制定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奠定了理论基石。
——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长期以来,传统的观念把市场配置资源与社会主义根本对立起来,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创造性地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针对传统体制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邓小平同志对改革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他指出,改革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判断改革开放成败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等等。同时,他还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明确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变化很大很快,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任何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不认真对待。这些创新性的理论观点,指引中国的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科学的发展战略。邓小平同志提出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尤其是他关于小康社会的构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和认同。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在思考解决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构想。这一构想,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的问题,使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将证明,坚定不移地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伟大事业一定能够完成。
——创造性地丰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邓小平同志紧紧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党的建设问题,为我们党恢复和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提出了加强自身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如他指出,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我们的事业胜利前进的根本保证。他强调党的建设必须围绕党的基本路线来进行;强调干部队伍要实行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对马列主义建党学说和毛泽东建党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三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用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进入了一种新境界,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邓小平同志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和优秀品格,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今天我们纪念他,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要学习他的这些品格,学习他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学习他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的科学精神,学习他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利益和愿望的崇高品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一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勇气。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能显示出强大生命力。邓小平同志指出: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创造新办法。这是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是真抓实干的务实精神。邓小平同志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典范,是讲求实效、真抓实干的典范。他曾自豪地说自己是实事求是派。他认为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优越,这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效果方面。没有这一条,再吹牛也没有用。他提倡不搞争论,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他对形式主义的东西深恶痛绝,呼吁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根本愿望和时代要求。
三是加快发展的机遇意识。邓小平同志站在历史的高度,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以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深刻阐明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他提出,能否实现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逐步强大起来,才能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他多次强调:“我们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机会难得呀!”21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牢记邓小平同志的嘱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四是高瞻远瞩的世界眼光。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总是站在时代的前列,敏锐地洞察国际形势的变化,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以深邃远大的世界眼光,思考关于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他关于“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等重要论点,展现了一位杰出政治家的睿智和胸怀。我们要遵循邓小平同志的教导,紧跟时代进步的潮流,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广纳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占据主动位置。
五是心系群众的博大胸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言论和行动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是贯穿邓小平同志全部思想和活动的一条红线。他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他最善于总结群众的经验和创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最高利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着眼于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今天,我们正豪情满怀,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同心同德,扎实工作,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作者: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