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之中,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形成全面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并明确提出要研究和编写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教材,以及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和文学教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加强教材建设,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认真领会两个《意见》的精神,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编写的基本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我们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在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一
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是由中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学说和运动的历史,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懂得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使他们树立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是高校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为主体的公共理论课教材以及面向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专业学生的专业基本教材,必须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其次是由哲学社会科学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为“三个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服务的历史任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起着基础性、主导性作用。有鉴于此,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特别是其中的基础课和主干课教材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确保教材和教材体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导向和鲜明的时代精神。
再次是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和研究重心所决定的。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以中国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为研究重心,以回答和解决当代中国“三个文明”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战略问题为己任的。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是以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由此决定,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必须以中国化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样讲,并不是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历史传统,更不意味着忽视或放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的,并且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理论资源的。
二
用两个《意见》要求衡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的现状,我们感到,存在以下一些亟须改进的问题。
(一)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和观点滞后于时代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创新引人注目。然而,我国高校教材反映和体现这些成果的机制和水平不尽如人意。一些教材理论与现实结合得不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不仅如此,教材编写周期长,更新速度慢,大多数教材一用就是三年五年,甚至更长,而此间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和重大决策、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的更新和创新,突出强调把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成果用教材作为载体加以整合和凝练,再用教材进一步推进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某些教材存在盲目照搬、移植西方概念体系和理论模式、淡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倾向。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学科体系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新兴学科领域的差距更为明显。因而,为了建设新兴学科、完善学科体系,我们需要借鉴西方的经验,吸收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某些概念和理论框架。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食洋不化的现象。表现在教材上,就是不加甄别地移植西方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赶时髦,使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系统受到削弱。其直接后果,一是理论上的重大是非界限被模糊了,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淡化。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要求我们自觉地划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事关政治方向、重大原则等大是大非的界限,在借鉴西方教材的时候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那些涉及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的概念和范畴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和加工,对容易在青年学生中引起模糊认识和思想混乱的西方理论要用马克思主义加以分析和批判,对那些敌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有意歪曲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论调必须旗帜鲜明地予以批驳和破除。
(三)忽略或忽视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拘泥于本本。在实践中提出、在实践中应用、在实践中检验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更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显著特征。然而,在以往教材编写过程中,很多是直接引用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而忽略研究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即忽略研究新时期新阶段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忽略党中央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实践和新经验,忽略亿万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三个文明”的伟大创举,忽略概括和吸纳理论工作者有关党和人民实践经验的研究成果。针对这种情况,要强调把文本与实践结合起来,着眼于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着眼于对党和人民正在做的事情和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样,我们所阐释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我们的教材才能够既有严整的理论体系和凝重的历史感,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鲜活的现实感。
三
如何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是一个需要认真探索的课题。总结改革开放新时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的经验,结合我们自己编写马克思主义法理学教材的体会,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极为关键的。
(一)对于公共理论课教材来说,要全面开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源,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各个发展阶段的理论逻辑,并以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形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去包容以前阶段的理论成果,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和一脉相承;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践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之上的错误观点,逐步形成能够表达马克思主义本质精神和时代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
(二)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专业的教材来说,首先是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体现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和认识方法,观察、认识本领域的研究对象,揭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新闻学、文学等研究对象的客观规律,为这些领域的知识体系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和理论基础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其次是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核心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理论创新的平台来指导和规范各学科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再次是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涉及各个学科的基本理论观点作为各门教材的直接理论资源。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品质的经济思想、政治思想、民主和法制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等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科学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些科学理论构成了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的直接理论资源。当然,我们必须指出,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指导,绝不是简单地、机械地套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话语,也不是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替各个学科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恰恰相反,是要求作者们遵循教材的规律和规范,科学把握教材与教学的关系,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教材理论。遵循教材规律和规范,就不能以武断的方式灌输理论论点而不加以论述和论证,而应当提高说理性和对比性,通过严谨的逻辑论证、充分的事实证明以及各种观点的比较和判断,让学生们心悦诚服,创造性地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渗透进教材之中,使指导思想与知识体系融为一体。
(三)编写教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和需要出发。学生是教材这种教育产品的消费者,他们有权利获得包括教材在内的优质教育产品。供学生使用的教材必须是高质量的,即具有鲜明的理论观点、丰富的思想含量、较高的学术品位,贴近学生,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教学,对学生具有说服力、吸引力和亲和力,并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其次,要把政治坚定、有较高学术造诣、丰富教学经验、热心人才培养、代表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并具有教材编写经验的教师吸引、凝聚到教材编写队伍中,并特别重视吸引和支持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从事教材编写。要组建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的“国家队”。实践证明,编写出一本内容先进、技术规范、形式实用的教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要编写出一本充分反映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体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适应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需要的教材则更难。目前校校编教材、人人编教材、教材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优秀教材的知识产权频受侵犯、劣质教材和盗版教材充斥高校的局面相当严重,到了必须治理的程度。
(四)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编写,要求教材编写人员真正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丰富的、持续创新的理论资源,要先于其他教师和学生系统、认真、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把教材编写的过程作为学习、研究和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作为跟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的结晶,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是思想解放的成果。我们要像中央三代领导集体那样,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勇气和破除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理论勇气,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观点,发展新理论,并将之充实到教材之中;要精心学习、深刻领会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及涉及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和文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论述,并把它们创造性地运用于各重点学科的教材之中,保持并不断提高教材的先进性,开创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局面。
(作者: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法学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法学教材课题组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