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其实可以归结为两件事:做人和做事。这二者不可分割,相互渗透,彼此支持,其中做人处于首位。但不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必须处理好知识、思维与实践的关系。在这三者中,知识是基础,实践是根本,思维是关键,三者交融,方能成功、成才。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对的。不掌握必要的知识,就没有力量,无法做人做事,所以知识是基础。“躬行为启化之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检验学与思的结果,所以实践是根本。只有去思考,才能超越所学知识与实践经验,形成新的理论或知识,所以思维是关键。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学、思、行三者关系有很好的阐述,例如,岳麓书院有四句话:“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论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是人类的智慧,是独立思考着的精神。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就在于人能够思维,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实践。
学须思。人们的感性所得都是具体的、特殊的,只有经过思考,经过大脑的一番加工、改造,才能升华为抽象的、一般的认识。1只鸡加1只鸡等于两只鸡,1只鸭加1只鸭等于两只鸭,1只鸡加1只鸭等于什么呢?答案是两只家禽。这里就进行了抽象,把鸡与鸭都看成家禽,即把它们的量纲取为家禽,量纲相同,前提正确,当然就可以加。我们常讲,书越读越厚,再读就越来越薄。厚,是讲特殊的知识越来越多;薄,是讲一经抽象,就从一般的、总体的意义上把握了。
行也须思。人们所讲、所行都是特殊的,如果深入思考,予以超越,就可升华为某种一般。这样,就有可能反过来以为指导,把所讲、所行做得更好。我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有个重要领域,就是设备诊断。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我就与科研组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但在这个领域,一方面只有长期的经验积累,另一方面只是借用其他学科领域(特别是信号处理领域)的理论与方法,而设备诊断本身却无一套较为完整的概念体系、理论和方法,甚至连什么是“故障”这个最基本的概念也没有确切而统一的定义。这就使得在这个领域的实践还停留在盲目的状态,只能一个一个地去解决具体问题,而难以高屋建瓴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面向生产和工程实际,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不仅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而且研制出可以应用的监测与诊断系统,从而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思是重要的,但如何思?我的体会是必须在学中思、行中思。没有相关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思必罔,思必殆,古人云:“行成于思毁于随。”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所指导的研究生在第二汽车制造厂,同工厂的技术人员、工人一起,对一台进口机床攻关。这台机床是“独生子”,用来车削汽车连杆曲轴颈的。车削时振动很大,打断车刀,打坏连杆,机床经常受损。外国公司来人看了,也无法解决。我们与工厂技术人员、工人一起,密切监测机床,注视加工情况,反复严密试验,多方系统比较,不拘于已有理论,敢于想象,由表及里,创造性地得出新的认识:这是一种新的“颤振”。有了这个认识作指导,后来采用了比较简单的措施,就基本解决了问题。
实践证明:要想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必须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逻辑思维保证思维内容的前后一致,形象思维则使思维具有原创性,二者相互补充、分工合作、不可分割。车削“颤振”的解决就是两种思维并用的结果。爱因斯坦就讲过,如果他在早年没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话,那么,他无论在什么事业上都将一事无成。孔子力主以六艺施教:礼、乐、射、御、书、数,其实,这就是德、美、体、智的全面素质教育。历史已表明:卓越的文艺工作者,一般均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杰出的科技工作者,一般均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伟大的历史人物,一般均有良好的全面素养。他们都是大智者,兼有相当完备的科学与人文的知识基础,又能努力思考,体悟到这些知识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从而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与卓越的工作能力。
(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