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领导经济工作,主要是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地方党委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确保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各项部署的贯彻落实。”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的根本指针。我们在工作中体会到,地方党委贯彻这一精神,加强和改善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大局,集聚合力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是我们各项工作的行动依据。地方党委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服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自觉地把地方的发展作为全国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坚决贯彻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增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是加快发展的最重要的保证。
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福建省委强调:立足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立足服务祖国统一大业,认真研究福建省和福建各地的发展定位和作为空间。各级党委都要善于在总揽全局的前提下,协调各方,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带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委领导经济工作,必须坚决按照中央的要求,把主要职责放在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上。一是要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省委把推动经济立法,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作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战略部署的保证。二是要正确处理好省委和省政府的关系。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工作总体部署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由省委集体讨论决定,经常性工作由省政府及其部门按照职责权限决策和管理。党委支持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管理好经济社会事务。三是要加强信用建设,大力推动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主体的互促共进,法规、道德、监管三大体系建设的相辅相成,全面建设诚信公平的市场环境。四是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为经济建设选配和推荐干部,切实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公认、政绩突出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党委领导经济工作,必须在全党全社会倡导发展意识、集聚发展合力、营造发展氛围,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多方力量参与经济建设,形成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社会环境。一是凝聚起班子的合力。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要紧密团结,加强协作,形成对经济工作的共识,拧成共抓经济工作的一股绳。二是凝聚起上下的合力。各级各部门要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突破行政区域观念,在服从服务大局中找准位置,发挥作用,努力做到上下一致,共同推进。三是凝聚起干群合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最活跃、最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树立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形成干群一心、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四是凝聚起海内外的合力。加强同港澳侨台的合作,充分发挥港澳侨台的作用,调动、凝聚和发挥海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是福建发展的独特优势,也是福建经济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
二、遵循规律,提高水平
认识和把握规律,按社会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是加强和改善党委对经济工作领导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化,但是实践无止境,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我们的认识不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何况我们对市场经济某些方面的认识还不够自觉。我们一定要深刻汲取由于违背经济规律而事与愿违的历史教训,更加自觉地认识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以不断提高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只有牢牢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很好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避免大起大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是不要发展,而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不是要否定过去,而是要在过去实践的基础上,解决发展的新难题、开创发展的新局面;不是要拉平补齐、限制发展,而是要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把握规律,必须强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重要战略机遇期“两个观念”,从国情省情出发,实事求是地推动发展。既要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千万不要讲得多、做得少,讲得好、做得差,讲得到、做不到。承诺要有诚、有信,有度、有效。任何超越发展阶段的承诺,都会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更加突显。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对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未雨绸缪,正确应对,超前谋划,妥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在实践中,我们在有的时候、有些方面,掌握和运用经济规律不够理想,往往与我们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化、环境的变化、条件的变化有很大关系。经济活动瞬息万变。我们要看到变化、看清变化、了解变化、研究变化、顺应变化。应对各种变化的关键是创新。创新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的本质是尊重科学、尊重规律,以科学精神办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是乱想蛮干。比如,在实际工作中,有时按惯例办事最简单、最方便,但什么事情都按惯例来办是不行的。有的惯例已经过时,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如果仍然率由旧章,必然带来失误。总之,我们要把创新热情与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在发展中强化创新,在创新中推动发展。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经济规律,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历史首创精神,这是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要始终注意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开拓创新、谋求发展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让他们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更好地推动改革与发展。
三、讲究方法,注重运作
坚持两点论,避免片面性。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努力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善于进行比较、反复、交换,研究分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错综复杂的现象和矛盾中抓住根本,找出规律,把握方向,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作出正确的决策。比如,不要一讲统筹,就放松发展;一强调发展,就忽视统筹。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辩证统一的,要求在发展中统筹,在统筹中发展。又如,不要一讲宏观调控就以为是单纯的压,其实宏观调控是有保有压、有抑有扬,既带来一定的压力,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领导干部如果在这些关键问题上没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势必重蹈搞“一刀切”等简单行政命令的覆辙。
坚持政策的连续稳定,避免间断反复。老百姓最担心的就是政策多变。福建省委近年来一直强调,“已有的政策不改变,新的政策不断线”。凡是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思路、政策和举措,就一届接着一届干,不因换了领导而改变,这样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坚持重点突破,避免事无巨细。党委在领导经济工作中,要把时间、精力放到改革那些影响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上,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抓好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上,放到抓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上。重点难点得到了突破,其他各项工作就能全面展开、全面推进。
坚持务实落实,避免只说不干。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战略部署,必须从基层抓起、从基础抓起,以项目带动为抓手,把对全局的要求具体化为对各个局部的要求,把对面上的要求具体化为对每个单位的要求,把对群体的要求具体化为对个体的要求,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件工作一件工作地抓好,真正做到少说多做、说到做到、说好做好。
中央的大政方针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委政府说过的话要算数,制定的政策、承诺的事情要兑现。群众不在乎我们说了多少,而在乎我们说过之后是不是努力做到,切忌讲得全做不到,讲得好做不好。抓落实需要实际运作,运作不是照抄上级的文件,不是重复领导的讲话,而是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实践。立足实际、脚踏实地、着力实干、务求实效,这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果我们的决策定一项是一项,项项算数;我们的工作干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实,我们就能够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能够形成谋发展的强大凝聚力,就能够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四、强化责任,勇于负责
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有了责任意识,才会有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做到主动解决问题,主动攻坚克难,主动迎接挑战;有了责任意识,才会努力学习,提高水平,不断适应新情况,不断提高认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有了责任心,才会增强事业心,保持平常心,全心全意干事业;有了责任意识,才会克己奉公、廉洁自律,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抓任何工作,都需要这样一大批勇于负责、敢于负责、善于负责、能够负责的干部。从一定的意义上说,领导干部负责任到什么程度,发展的困难就能解决到什么程度,经济建设就能推进到什么程度。
讲责任,最核心的是对发展大局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想负责、想干事这是好的,但如果不是围绕中心、围绕发展大局做工作,就可能起副作用甚至反作用。我们做每一项工作,都要想想对全局是不是有好处,对人民群众是不是有好处。如果总是想着自己出名、对自己有利,明明对的不敢坚持、不敢冒风险,明明错的不敢反对,那肯定要出问题。要切实对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负起责任,为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尽到责任,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这既是对大局负责,也是对人民群众负责。
讲责任,最根本的就是要履行职责、有所作为。有位就有职,有职就有责。领导干部首先要立足本职、弄清职责,认真履职、切实尽责,把职责赋予的分内事情做好。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工作岗位上开动脑筋,创新举措,解决困难,有所突破,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去推动工作。
讲责任,最重要的是从领导做起,从自己做起。领导干部与一般干部、普通群众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责任更加重大。提高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领导是关键。领导干部要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做好,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坚决不做。
讲责任,最关键的是要做到责任和权力的统一。有权必有责,权大责任大。有不少同志看重“权力”,却没有看到“权力”的另一面是“责任”,没有看到权力的增加意味着责任的增加、风险的加大和要求的提高。领导干部一定要勇于承担责任,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经济问题和社会矛盾,早做研究,积极处理,不上交矛盾,不推卸责任,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我们讲这样那样的制度建设,首先是责任制的建设;我们讲这样那样的工作落实,首先是责任制的落实;我们讲这样那样的执政能力增强,首先是执政责任制的增强。要建立起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方方面面共同负责的责任制。要把经济发展、经济工作中的责任层层分解细化,落实到单位,落实到具体责任人。要建立健全选拔、评价干部的责任机制,把有责任心、勇于负责、能够负责的干部放到经济工作的重要岗位上来。对极少数不干事、不负责的干部要坚决采取措施,追究责任。
近年来,福建省委要求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树立推动工作的形象、以主要精力去推动工作的形象、能够带领干部群众去推动工作的形象、干部群众愿意跟着你去推动工作的形象,讲的就是领导干部要履行职责、有所作为。责任意识,说到底,就是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要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此,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倍加珍惜多年来形成的发展合力、发展环境、发展动力,倍加珍惜干部群众致力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倍加珍惜人民群众用心血和汗水培育出来的改革发展成果,坚定信心,开拓奋进,进一步形成团结协作、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作者:中共福建省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