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中的许多名言警语早都忘记了,惟独孔老夫子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倒还时时记起。征诸古籍,“君子”与“小人”,在西周时期原是分别代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迨至春秋末年,“君子”与“小人”的解释多了一层含义,即也被人们用作为有德者与无德者的称谓。照此解释,这两句话的意思应该是:有德者心地平坦宽广,无德者却经常局促忧郁。
予生也晚,没有见到过那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士黔娄或隐君子陶潜,但心地光明、坦荡无私的革命者,却接触过许许多多。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列举了共产党人的种种高尚品格,其中一条就是:“他也可能最诚恳、坦白和愉快。因为他无私心,在党内没有要隐藏的事情,‘事无不可对人言’,除开关心党和革命的利益以外,没有个人的得失和忧愁。”借用古语来表述,也可以说是“君子坦荡荡”吧。
同样,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能看到那种心地褊狭、猥琐不堪,丝恩发怨耿耿不能去怀的人。他们得利则跃跃以喜,失意则戚戚以忧,庸人自扰,患得患失,有时竟会闹到凄凄惶惶的地步。
读过契诃夫小说《一个小官吏之死》的人,当会记得庶务官切尔维亚科夫的委琐形象。在看戏时,他无意中打了个喷嚏,本来并没有喷出多远,但当看到坐在前面的将军正在一个劲儿地擦自己的秃顶和脖子,嘴里还嘟囔着什么,他心中不免嘀咕:坏了,我那该死的喷嚏喷到他的头上了,这可该怎么办?他始而惴惴不安,继而想到,应该向这位高官认认真真地解释一番,诚心诚意地道歉。于是,他把身子向前探去,凑近将军的耳根,一而再、再而三地说:“看在上帝面上,原谅我,我不是故意的。”弄得人家莫明所以,很不耐烦,这使他更加忧心忡忡。第二天,又来到将军的接待室,继续道歉,依旧是那番话,没完没了。将军说“这简直是胡闹”。他觉得,其所以弄到这种地步,是因为话没有说透,于是第三天又前去赔礼道歉。将军恼怒至极,突然脸色发青,周身发抖,大吼一声:“滚出去!”这一声吼,吓得他魂飞魄散,以至时间不长,便一命呜呼。
为什么会闹成这样?吃亏在一个“怕”字上。他怕无意中的喷嚏给上司留下不良印象,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可见“小人长戚戚”的根子,正是种种私心杂念。“荡荡”与“戚戚”,就其本质来说,是个胸襟、风度、气质、精神状态问题,透彻地展示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清正刚直的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凭原则办事,靠真理吃饭,毁不吾伤,誉不我喜,“心底无私天地宽”,自然会襟怀坦荡,无惧无虑。而那些夤缘求进、附凤攀龙,专事请托干谒、走后门跑关系的势利小人,那些受陈腐观念束缚,满脑子利己主义,专门打一己小算盘的人,必然整天瞻前顾后,穷于应付,形神交瘁。
当然,也不能由此得出结论:凡是忧心戚戚者都是私心作祟。忧乐本身并不代表事物的本质,关键要看是为谁而忧,是为公还是为私。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林则徐在流放新疆途中,赋答难友邓廷桢曰:“扬沙瀚海行犹滞,啮雪穹庐味早谙。知是旷怀能作达,只愁烽火照江南!”他把戍途酸苦视若等闲,一心为国,别无私念。明知应该旷怀达观,无奈强敌入侵的连天烽火已经照彻了东南沿海,而朝廷的卖国求和日炽,这实在令人忧心忡忡啊!同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文天祥的“悠悠我心忧,苍天曷有极”,皆尽显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凛然浩气,与斤斤于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者判若云泥。
(作者: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