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一场殊死搏斗。这场由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的、席卷全球的大战,给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带来了空前的浩劫。世界人民经过协力奋战和流血牺牲,最终赢得了这场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总结历史教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强权政治是世界战争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政治的继续便是帝国主义战争。强权政治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国际体系。这是一个建立在掠夺战败国、损害弱小国家主权,以及战胜国尔虞我诈基础之上的国际政治体系。战败的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它的严惩和限制,企图重新建立大德意志帝国,由日耳曼人主宰世界。战胜国意大利为未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于是打着恢复“古罗马帝国”霸业的旗号,企图建立包括红海、地中海和巴尔干在内的法西斯大帝国。另一个战胜国日本也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表示不满,企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在此期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在这种特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法西斯主义思潮泛滥,法西斯势力在德意等国掌握了政权,日本法西斯则在更早一些时候掌握了政权。法西斯主义是强权政治的极端表现形式,它必然导致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德意日法西斯对内实行极权制,实施恐怖统治,同时极力扩军备战。它们借助垄断资本主义,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迅速增强军事实力。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德国一再增加军费,建立适合总体战需要的国民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军火工业。1933—1939年,德国军火生产增加9倍,飞机制造业几乎增加了22倍。军队规模膨胀,陆军从7个步兵师增加到156个,空军从730人增加到38.5万人。墨索里尼上台后,意大利极力实行经济军事化,建立战争经济体系,强化军国主义教育,增加军事拨款,加强武装力量建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历届内阁都把扩军备战列为国策,逐年增加军费,扩充兵员,强化军事训练。在穷兵黩武的恶浪中,德国迅速恢复国力,重返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意大利、日本挟战胜国的淫威,积聚了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实力。
法西斯对外以极端民族主义为核心,以侵略扩张和争霸世界为出发点,把民族奴役、恐怖统治和种族灭绝政策强加于各国人民头上,把整个世界拖进了世界大战的深渊。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其规模、激烈程度和残酷性而言,超过以往任何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正式宣战的国家就有61个,直接或间接卷入战争的国家达80余个,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几乎多一倍。战火燃烧的总面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5.5倍,被卷进战争的人口有17亿之众,占世界总人口的80%以上。欧洲19个国家遭到了德意法西斯的蹂躏,亚洲10余个国家和地区受到日本军国主义铁蹄的践踏,非洲11个国家饱受战火之苦,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地中海、波罗的海、黑海及其岛屿也是狼烟四起,生灵涂炭。在这场战争中,德意日法西斯为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对被占领国军民采取极其残忍的手段,将被侵略国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野蛮地破坏和毁灭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据统计,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伤亡总数超过1亿人,财产损失达4万多亿美元。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的这场战争,不仅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而且也给本国人民造成巨大痛苦,使自己国家蒙受历史的耻辱。
强权政治和法西斯主义企图用武力征服世界,甚至以种族优越为基本理论依据,对弱小国家和人民采取大屠杀和种族灭绝政策。他们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践踏别国主权和人民生存权利的强盗行径,必然遭到彻底失败。经过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浴血奋战,一度强大、凶残、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强盗终于战败投降。二战结束后,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从未间断,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法西斯主义幽灵仍未消失,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我们必须看到,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推行强权政治都绝对行不通,既损人又害己。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保持高度警惕,同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不断发展和壮大和平力量,遏制和消除可能导致侵略战争的各种因素,决不能让人类的悲剧重演。
加强国防是维护和平的可靠保证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表明,爱好和平的国家只有建立强大的国防,才能有效地遏制侵略战争,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维护世界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一些国家普遍存在厌战情绪和和平主义思想,忽视国防建设,反对重整军备。英国认为“十年无大战”,历届政府都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把国家安全寄托于单纯的外交手段。大战来临之际,英国仍没有把国防建设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法国的和平主义思潮也妨碍着国防建设,军队战备观念淡薄,作风松散,军事训练被认为是“不必要的事”。美国奉行孤立主义思想,同样轻视国防建设,宣称“只要能避免战争,代价再高也不为过”。日本偷袭珍珠港前夕,战争征候已十分明显,美国仍寄希望将可能爆发冲突的时间再延长三个月。面对法西斯的猖狂进攻,这些国家在战争初期极为被动,无法充分发挥大国应有的战争实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处于战略防御地位的一些大国国防建设严重滞后,战争准备严重不足。法国战前制定的军工生产方案都是四五年后才能实现的计划,以致在战争爆发后,军队缺乏新式飞机和防空、反坦克武器,相当数量的火炮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旧炮。英国战前大幅度削减国防经费,致使在战争爆发时三军装备不足;苏联也没有及早安排新式兵器的大量生产,战争开始时,部队的火炮、防空武器和反坦克武器均达不到编制的数量。在欧洲,一些中小国家将国家安全寄托于他国保护,忽视本国国防建设,结果惨遭蹂躏,丧权辱国。在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时,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菲律宾等一些弱小国家的命运非常悲惨。它们在战前大多是美、英、荷殖民地,国防的重任交由少量外国驻军和当地雇佣军承担。这些国家没有任何有效的防御措施,其军队装备性能低劣,训练不足,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在日军的迅猛进攻下,它们非溃即降,国土沦丧。
中国自近代以来国力衰弱,屡遭列强欺侮。日本法西斯之所以得寸进尺,不断扩大侵华战争,也在于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弱军弱防。但中华民族在强敌面前不屈不挠,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用血肉筑起了新的长城。在艰苦卓绝的八年全面抗战中,中国军民共歼灭日军150余万,约占日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70%,对日本法西斯的覆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其他战场进行了有力的支援与配合,打破了日本法西斯“北进”苏联的计划,迟滞了日本法西斯“南进”太平洋侵略的步伐。中华民族为战胜日本法西斯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军民伤亡达3500万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告诉我们,国家不可一日无防,国防不可不强,这是历史一再昭示给我们的真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机械化战争。战争实践表明,谁掌握军事变革主动权,谁就能取得战争的主动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纳粹德国出于侵略扩张的需要,重视军事思想的创新,以闪击战理论为指导,把建设机械化军队作为德军的发展方向。二战爆发后,德国以机械化战争理论指导机械化军队作战,在短期内征服了众多国家。在新的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面前,大多数国家的军队无所适从,无力抗击。有些国家甚至沉湎于一战的经验,抱着落后的军事思想不放,以致出现波兰以骑兵抵御德军装甲集群进攻的悲壮一幕。英法等国不乏力主军事改革的军人,因此也组建了一些机械化部队。但这些国家囿于传统的军事思想,未能在世界机械化军事变革大潮中锐意进取。法国统率机构固守一战的经验不变,自认为凭借马奇诺防线可以高枕无忧,结果在德军装甲集群的闪击下迅速溃败。苏联虽然较早地组建了机械化部队,但是缺乏机械化战争的理论指导,结果在苏德战争初期损失惨重。历史证明,思想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战争的失败往往首先失败在思想观念的滞后。军事思想和理论不落伍,是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当今国际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但导致战争的因素还远未消除,警惕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的升级,仍是摆在世界爱好和平国家和人民面前的严峻任务。我们能不能以前瞻的眼光、战略的思维谋划国防建设,直接关系到军队的长远发展和战时国防实力的发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世界范围内的新军事变革正在蓬勃兴起。面对难得易失的战略机遇,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大力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国际安全机制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效途径
世界正义力量的团结,集体安全意识的确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为世界人民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表明,世界和平需要通过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需要以有效的国际安全机制作保障。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等国建立了国际联盟,宣称它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并提出了集体安全主义原则和普遍裁军的任务。然而,事实上“国联”并不具备这样的权威,集体安全成了空洞口号,国际政治生活依旧没有摆脱丛林生态,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依旧肆虐于国际政治舞台,这就难以遏制导致新的世界大战的因素滋生。德国重新回到国际社会后,很快就以普遍裁军为名提出军备平等的要求,在武装扩张道路上越走越远,不断侵蚀着战胜国建立的“和平大厦”——“国联”的基础。西方大国没有认真维护“国联”盟约的权威性,军备竞赛愈演愈烈,世界和平又坐在了即将引爆的火药桶上。20世纪20年代末,多国签订的《非战公约》,对蓄意侵略扩张的法西斯国家也没有任何约束力。
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刺激下,战争的阴影逐渐笼罩整个世界。1931年日本在我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1935年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1936年德意法西斯联合干涉西班牙内战。虚弱的“国联”无法阻挡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的步伐。面对法西斯每一个新的侵略步骤,美、英、法等国都置维护国际安全的道义和责任于不顾,采取姑息纵容政策,企图以牺牲其他国家或弱小民族的利益,换取自身的一时安宁。苏联曾主张用集体安全的力量反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并同一些国家缔结了反法西斯侵略的多边或双边互助条约。但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不同,苏联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没有得到西方国家的积极回应,结果归于失败。国际安全机制的缺失,集体安全理念的淡薄,绥靖政策的盛行,未能阻止法西斯主义的恶性膨胀,反而使其变本加厉、愈演愈烈。这一教训,不可不永世铭刻在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心中。
面对法西斯轴心国的疯狂进攻,世界人民认识到:只有最大限度地团结起来,在政治上相互协商、军事上相互配合和经济上相互支援,才能形成彻底打败人类公敌的巨大合力。共同的敌人,共同的威胁,共同的命运,共同的使命,使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反法西斯的旗帜下,自愿建立起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同德意日法西斯展开殊死的搏斗。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它的建立,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它告诫人们,世界和平不可分割,建立有效的国际安全机制,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各国安全的重要途径。
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历程中,世界各国要求建立国际安全体系的愿望不断发展,迫切希望创立一个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组织。这一愿望最终促成了联合国的成立。这一国际组织的成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的一大进步。尽管战后联合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但它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当今国际形势下,联合国仍然是促进和平与发展的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不管联合国的改革如何进行,都应当体现其最初成立时“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的初衷,都应担当其“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使命。只有这样,这一诞生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国际安全机制才能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才能为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波澜壮阔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争取和平、遏制战争的世界强音。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创造美好的未来。我们缅怀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就是要从根本上避免和制止世界大战的悲剧重演,就是要更加坚定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人类的和平、发展与安全事业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重要的启示。第一,强权政治是法西斯主义滋生的温床,是战争的根源。强权政治以武力和武力威胁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是野蛮的强盗行径,最终必然遭到失败。第二,武力扩张损人害己,和平发展才能实现繁荣。德意日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不仅给人类文明造成了空前的浩劫,也最终使本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第三,爱好和平的力量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战胜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与挑战。历史表明,强大的反法西斯同盟是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60年前的那场空前大搏斗早已过去。其后,人类又经历了长期冷战对抗、恐怖核威慑和局部战乱的严峻考验。但是,历史前进的趋势不可逆转,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人类进步的崇高事业既面临历史性的机遇,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维护和平的力量在不断增长,促进发展的条件在继续改善。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与此同时,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事实表明: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仍然是最基本的安全,国家自主意识、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多元化,仍然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要求。惟我独尊,粗暴践踏他国主权与安全,只会加剧国际关系的紧张,造成世界局势的动荡。只有坚持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抛弃强权思维,才能营造和谐稳定、安全可靠的国际社会环境。
中国既是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受害者,又是东方反法西斯侵略的中流砥柱,饱尝苦难、历尽艰辛之后,更知和平的可贵,安宁的难得。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是战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将永远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决捍卫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努力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作者: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