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文学艺术尤其是电视、小说、美术的创作中,存在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弘扬中国人英雄气概的作品太少,宣扬中国人弱小、无能、失败的作品太多。比如,画家画抗日战争题材,表现我们直接打击侵略者的作品十分少,表现我们失败了,被打死了,被人蹂躏的题材却十分多。在一个美展中,有好几幅作品画被日寇杀死的中国人的成堆尸体,其中一幅还得了奖。当然,这样的题材不是不可以搞,但画家和作家们纷纷表现中国人的失败和耻辱,而不努力去反映中国人打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不表现中国人战胜侵略者的场面,不刻画中国勇士们的高大形象,并形成一股风气,就有些不正常了。
很多人说题材并不重要,其实选择什么样的题材确实能反映一个艺术家的思想境界和感情态度。例如诗人,于谦吟咏的是石灰:“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充分表现出一位志士仁人的献身精神和高洁情操。后来,于谦果然像石灰一样为国家献出了生命。而钱谦益吟咏的却是花草蝴蝶:“春风自爱闲花草,蛱蝶何曾拣树栖。”这个无耻之徒也果如所咏,明朝时他便做明朝的官,清朝时又做了清朝的官,因此他的传记被列入《贰臣传》。画家也和诗人一样,不会画他讨厌的人像挂在家中。一个爱国者必画爱国志士或历史上可歌可泣的爱国场面,一个深爱农民的人必画忠厚勤朴的农民,这是无疑的。
现在有很多糊涂的画家,不知画什么,甚至乱画。比如,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后和纪念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后,不少画家画了“南京大屠杀”,油画、国画都有,场面几乎都是几个耀武扬威的日本兵持刀杀人,或在擦刀,而无数中国人被杀,赤身裸体堆在一起,有的头被砍下来,或提到日本兵手里,或被踢开很远。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被几个日本兵任意屠杀,这是中国人的耻辱!或者有人说,南京大屠杀是历史事实,日本人确实杀了我们很多人,犹如关羽确曾“败走麦城”。但是,我们不妨想一想,如果是关羽的后人,他是画关羽“败走麦城”呢,还是画“过五关斩六将”或者“斩华雄”呢?
杨靖宇是抗日英雄,但现在画家画杨靖宇,不是画他在东北战场上抗击鬼子,也不是画他和东北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而是画他被鬼子杀害后膨肿的尸体。我们从这些画上看到的只是恐怖和悲惨,而看不出杨靖宇的伟大和坚贞,读者也不能从中受到什么启迪和激励。杨靖宇的伟大不是因为他被鬼子杀害,而是因为他舍生忘死地抗击日本侵略者。他经历的战斗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很多,他率领部队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中坚持抗战的场景都很容易画好,为什么偏要画他被杀害后的惨状呢?
画其他英雄人物也多是如此。比如秋瑾,称鉴湖女侠。她东渡日本,“十万燕云眼底收”,不是很入画吗?她能诗文、能剑术,在反清斗争中有很多英雄行为,但画家非要画她受刑时的惨景。记得一位画家画秋瑾被剥光上身、绑在绞刑架上,很多人在观看。这并不符合史实。古代行刑时,犯人是被剥光衣服,但秋瑾遇害时,是衣装整齐地上刑场的。一位伟大的女性,一位十分有修养的女性,一位为祖国的强大而献身的女性,可画者很多。这样的处理,只能显示作者灵魂的空虚和低级趣味。
还记得一部电视剧有这样一个情节:一群中国士兵被日本人俘虏了。日本兵戏弄侮辱其中一个中国俘虏,于是他大喊:“欺负一个手无寸铁的人,算什么本领!”日本兵听后,哈哈大笑,便送给他一杆带刺刀的枪,让他和自己打,结果还是败了。我不知道作者想表现什么?但这结论只能是:中国人不行。
有一个电影剧本,写一个中国姑娘被几个日本兵包围,一个中国老兵枪里只有一颗子弹,他不是射向日本兵,而是打死了自己的同胞。据说是为了避免这位女同胞被日本兵糟蹋。在这里,作家可能只想到出险出怪,却忘记了社会效果。这样构造情节,就表现了我们民族不甘屈辱的精神了吗?为什么不让老兵枪里多装几颗子弹而射向日本兵呢?还有的画家画一些中国人被日本兵装进铁笼里,当作动物,留作细菌试验。这又是中国人的耻辱啊!
当然,我并不全盘否定这些题材。如果处理得好,选取这些题材可以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而且“知耻而后勇”也未尝不可。但这样描写中国人的耻辱成为一股潮流就不好了,无论怎么说都不是一代艺术家的光荣。
作家、画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激励全国人民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的歌手。在我们面对抗日战争题材时,应当着意描写中国人民英勇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壮观场面,讴歌中华民族前仆后继、赴汤蹈火,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揭示侵略者必败,保家卫国者必胜的客观历史规律。实际上,这类题材比起上述那些令人沮丧的题材来,不知要好多少倍!
在抗日战争中,我们有“平型关大捷”,有“百团大战”,有“台儿庄大捷”,有过无数次的胜利。前些日子我看到一则报道:一位精通武术的将军,在长城战斗中,一个人挥舞一口大刀,一次战斗就砍下了30多颗鬼子头。我在淮北工作时,也听到很多徐淮地区和山东地区的老游击队员(当时他们都健在)在铁道上打得鬼子失魂丧胆的故事。有一个游击队员是神枪手,鬼子听到他的姓名就害怕。有一次日本鬼子请他去谈判,他手持双枪,像关羽一样只身赴会,众多鬼子却不敢动他一根毫毛。这些英雄事迹为什么不写不画呢?
抗战时期是中国人民最困难、最受外国人凌辱之时,也是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发扬到惊天地泣鬼神之时。那时我们唱的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那是何等的英雄气概!我们画的是“上前线打鬼子”,那是何等壮观的场面!《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游击队之歌》等等,给了全国人民多大的鼓舞啊!正是在这些作品弘扬的伟大精神力量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热血儿女义无反顾,走向与敌人殊死搏斗的战场,使得日本帝国主义永远不能灭亡中国,相反却只能被我们所战胜、所制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国不亡的根基,是文艺作品的灵魂。如果那时的画家天天画中国人被杀,诗人天天唱中国人人头落地了,没有办法了,那中国还有救吗?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的抗日题材文学有《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等等,电影有《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等等。在这些作品中,虽然鬼子也很强大,但最终都失败了,都被我们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消灭了。总之,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人民。而现在新拍的电影,很多都是表现中国人无能、无力,都不是鬼子对手,最终都失败了,被杀了。这能给中国人民什么启发呢?
那时,我们的画家画《狼牙山五壮士》、画《八女投江》,画面上出现的是气壮山河的人物形象,升腾起来的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这给后人何等的激励啊!如果现在我们的一些画家画这些题材,肯定又是五具尸体横陈山下,日本兵在耀武扬威地观看;或者八女的尸体漂在水面上,江上有日本侵略者在狞笑……
中国人抗战胜利,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中国人的英雄气概,不屈的精神。画家们、作家们,你们错了,你们为什么不画中国人的英雄行为,只画中国人的丑、弱和失败?
要取得创作上的成功,作家、画家选取新奇的题材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作家、画家的社会责任感、作品的社会效果。如果能从社会效果上考虑,你的作品绝不会陷于平庸,而只能会更重要、更奇特、更有分量,一句话,更有艺术价值。
当年,鲁迅先生在《坟》一书出版时说过:“我就怕我未熟的果实偏偏毒死了偏爱我的果实的人。”“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了这类的青年,迟疑不敢下笔。”这些话忧思深重,充分表现了一位伟大作家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应当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