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学习贯彻在逐步深入,干部群众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但也有一些同志提出疑问。有人说,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不是说以前的发展思路错了﹖提出以人为本,是不是说要肯定人本主义﹖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不是说全党的工作中心要改变了﹖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是什么关系﹖提出坚持和平发展的方针,是不是说不要再强调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只有澄清这些模糊认识,才能使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一要义在发展
我们党对于发展问题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前进而不断深化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论著,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动力等一系列理论观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等一系列理论观点。这些重要思想理论观点,都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来源和重要内涵。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如果没有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问题的思想积累,没有改革开放20多年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科学发展观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科学发展观没有丢掉而是继承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一贯思想。它强调以人为本,是突出了党的根本宗旨和发展目的;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突出了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它不是不重视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围绕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丰富了对发展的认识,创新了发展的理念。说到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
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航程中,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到3000美元,是一个重大跨越。科学发展观着眼于解决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对党的发展理论作出了新的概括,提出了关于发展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通向光明前景的正确航道。
以人为本是本质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它既吸收了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有益内容,又与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人和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出发,从社会历史现象中找到了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认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无产阶级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实现共产主义。这就科学揭示了人的本质,为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充分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精神。毛泽东同志把人民比作“上帝”,邓小平同志把人民比作“母亲”,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则进一步指出:“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吸收了人本主义思想中的有益成分,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它强调的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是指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已退居次要位置,而是为了更好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全面发展,绝不是撇开发展谈全面、偏离经济建设中心求发展,而是要克服过去在某些方面存在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财富、轻精神财富,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偏差;强调协调发展,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要统筹兼顾、相互促进,而不能彼此分割、各行其是;强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注重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三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体现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协调共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平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协调适应。
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自觉实践。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绿色GDP,这些崭新的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地、辩证地看待GDP指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但我们不能片面强调GDP而忽视社会生活的其他指标。对于GDP指标,既要给予应有的重视,也不能作为惟一指标去刻意追求,而要在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使经济社会综合指标全面提升。
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
发展包含社会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就必然提出社会和谐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以新的时代内涵。
我们党从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中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有了经济的增长、政治的发展、文化的进步还不够,还必须重视社会建设问题。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社会矛盾和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如果单纯重视城市发展而忽视农村发展,像有些国家那样,出现“发达的城市、凋敝的农村”,社会冲突加剧、动荡不安,那么,不仅现代化建设将走入误区,而且反过来会制约经济、政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三大文明建设的成果要体现到社会的和谐发展上,构建和谐社会与三大文明建设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能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和谐社会又为三大文明建设创造社会条件,它们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进程中。
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世界上有人担心,有人猜疑,也有人诽谤,“中国威胁论”至今在一些地方还存在。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和平发展的方针。对此,我们究竟如何看﹖
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国人民饱受侵略和战乱的历史。内忧外患阻滞了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经历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封锁,受到了霸权主义的挑衅和威胁。中国人民深切地感受到,和平的国际环境来之不易,它和安定团结的国内环境一样,对于我们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正是得益于和平安定的国内外环境。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妥善处理国际间的各种矛盾和纠纷,积极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对我们党正确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国际上的分歧和争端,我们必须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在涉及我国主权和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原则;在其他一些具体问题上,则要把握好斗争的时机和分寸。应该看到,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国际上总有一些人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强大,总会千方百计制造各种事端。对此,要充分相信党和政府有能力、有办法妥善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广大群众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应该充分肯定,但表达的行为和方式必须冷静理智、合法有序。否则,可能会在一时一事上占据上风,但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于事无补,甚至得不偿失。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开放的、健康的国民心态,始终站在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立场上看问题、办事情,绝不能图一时之痛快,而损长远之利益。
(摘自中宣部理论局主编的《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