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领导干部戏称:“我们的工作时间是三分之一到上级那儿开会,三分之一叫下级来开会,三分之一在研究开什么会和怎样开会!”这种说法虽有夸张之嫌,但“文山会海”已成为顽症,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会议为什么会泛滥成“海”?有一种回答颇有见地:“很多人想开会,很多事要开会,加上开会不计成本,想开就开,开了不必承担什么责任,这会能不多吗?”我想,按照这个思路去探一探“会海”之源,也许能找到一些根治“会海”的办法。
先说“很多人想开会”。不管大会小会,首先要有人提出,还得有人批准。本来,会议本身仅仅是开展工作的一种手段。提出和决定召开那些讲求实效的会议,不但必要,而且必须开好。但是,“想开会”的人当中,有的是从工作实际出发,有的却扭曲了开会的本来功能,是想通过开会达到另外的目的。在一些人看来,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似乎只要开会作了动员,发了文件,就能证明本单位对这项工作已“高度重视”;只要开会传达了上级的文件或会议精神,即使工作不落实,也能说明本单位已“及时贯彻”;只要开会通报了情况,表彰了先进,就能表明本单位的工作已“取得成效”;只要开会分解了任务、提出了要求,就能证明某项工作已“部署到位”,一旦不落实或出了问题就可以只管追究责任。正是在这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思维定势下,这些人策划和决定召开了很多不必召开的、可开可不开的、无需扩大范围的或可以用其它形式取代的,并且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和效果的会议。可以说,会议之所以会泛滥成“海”,首先是这些人过于随意地开启了“会海”的闸门。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制约“想开会”者对会议的策划权和决定权,是从源头上端正会风、根治“会海”的第一环节。
“很多事要开会”,本来无可厚非。问题是这些事到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有人说,机构越多,领导越多,事就越多。此话不无道理。机构要做事,领导要管事,两者越多,事就越多。君不见,常设机构在悄悄膨胀,非常设机构也多得可以,各级副职成堆,担任职务成串,一个领导干部要被冠上数个“领导小组”、“协调小组”、“联席会议”的头衔,由此产生的这个会议、那个会议也就可想而知。又有人说,机构职能交叉越多,领导干部沾边的事就越多。此话亦不假。许多工作由于职能交叉、职责不清,加之部门利益驱动,落实起来只好指定“牵头抓总”的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被“牵头抓总”者要求“有关部门”参加的会议便如过江之鲫。还有人说,工作部门和领导干部的分工重复越多,职责重叠越多,事就越多。事实确也如此。有些工作,也许是为了加强领导或出于平衡关系,一项本来在机构编制“三定规定”上明确了主管部门的工作,却要多个部门、多方领导参与,这种表面上的“加强”,无形中给一些工作部门和领导干部增加了许多会议。凡此种种,无不源于体制、机制上的弊端。因此,要根治“会海”,务必在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上下功夫,有效地精简各种机构,理顺职能关系,避免分工重叠交叉。这是制止会议泛滥成“海”的一个重要方面。
“开会不计成本,开了不必承担什么责任”,这是“会海”赖于生存的外在条件。长期以来,为了削减会议,各地各部门虽然采取了许多诸如“无会月”、“无会旬”和规定开会数量等硬性措施,但总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最终只能起到“割韭菜”的作用。铲除“会海”的生存土壤是全方位的,除了上面的措施外,怎样有效地将会议的管理纳入廉政范围,认真加以制约、考核和监督,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可以设想,如果将会议纳入行政成本,让主办单位难以从会议经费上占到便宜,会议效果要接受评估考核和监督检查,单位领导还必须承担相应责任的话,那些“想开会”的人肯定不敢想开就开,想怎么开就怎么开了。
(作者:广东省人事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