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政治本色,是我们党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它作为一种崇高的境界,一种伟大的精神,激励、培养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它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我们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中,体现在广大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行动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是要求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切实履行好为人民服务的职责。为此,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上与下的关系。我们党一贯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既要对上负责又要对下负责,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对上负责,不应只是对上级负责,而是要对党和党的事业负责;对下负责,也不只是对下级负责,根本的是要对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负责。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是一致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才是真正对党和党的事业负责。我们党历来把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全部奋斗的根本归宿。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就要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以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为价值标准;就要以人民群众为评价主体,以是否符合他们的整体意愿为判断是非的依据。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党员干部到群众中去,能够学到知识、增长本领,用群众朴实高尚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格感染和改造自己,使自己与群众相连、与基层相连。基层是我们整个事业的基点,是谋发展、奔小康的主战场。现在有些地方,“雷鸣闪电热在上层,星星点点落在中层,无声无息冷在基层。”这种状况很不正常,必须加以改变。应该说,基层的工作,群众的反映,最能够折射出一个地方改革发展稳定的状况,既是检验各项决策的标尺,也是明确努力方向的指示标。下基层、搞调研,既要听汇报,又要到现场,要防止偏听偏信、以偏概全。如果领导干部不重实情,搞假把戏给上边看,下边就会弄虚作假给你看;领导干部无求真务实之心,下边就会有哗众取宠之意。“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海者得蛟龙”。体察越深入、越扎实,获得的实际情况和群众意见也就越准确、越全面,我们的工作才能做得更好,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二是远与近的关系。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把握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是十分重要的。人民群众是顾全大局的,但也是最讲实际的。党的威信高不高,取决于满足群众利益的程度。如果不为人民谋利益,党就不可能得到政权;执政后,如果不继续为人民谋利益,就不可能巩固政权。一般来说,群众的长远利益是更为根本的利益,但长远利益并非脱离和排斥眼前利益的独立存在。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眼前利益应该服从长远利益。对于因服从长远利益而使眼前利益受到损失的群众,应作出合理的安排和补偿。解决问题的出路,是依法依规办事。越是处理复杂的利益关系,越要讲政策。这里的关键,是要摆正群众利益的位置。只要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就能使问题得到妥善处理。
三是大与小的关系。领导干部应该善于抓全局性、根本性的大事,不能事无巨细一把抓,否则就会顾此失彼。这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大事与小事。大事与小事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而且会相互转化,常常是大中有小,小中有大。如果能够及时化解小问题、小矛盾,酿成大矛盾、大问题的现象就可能避免。有三种事情不是小事。其一,群众的权利不是小事。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是用来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权利的。权力有大小之分,但无论多大的权力,都应该受到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制约。权力对于权利来说,没有大与小的关系,不能让人民的权利服从干部的权力。对于人民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任何权力都不能压制和侵犯。滥用了权力,就应被授权者制裁和罢免。其二,群众的情绪不是小事。一个人的情绪也许带有偶然性,许多人的情绪就可能反映某种倾向性的问题。如果这种不断上升的情绪是不良情绪,且无合适的渠道使之得到及时释放,积聚起来就可能导致破坏性的后果,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应及时发觉、细心体察群众的这种不良情绪,早做工作,避免问题成堆,矛盾激化。其三,群众的利益不是小事。领导干部应把一些看似小事的群众利益作为大事来抓,帮助群众解决好生产、生活中的难题。有的干部在行使权力时,不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倒有“民为我用、用之不竭”的心理。要懂得,虽然民心如海,但滥取一滴,就起狂澜;纵使权重如山,错施一分,就易崩塌。为群众谋利益并非小事,倘若损害群众利益,就更不能以小事视之。
四是硬与软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发展。因此,要千方百计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但是应当明确,科学发展观所指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秩序、政治秩序、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把满足群众的物质利益当作“大事”,而把群众的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当作小事。我们正在步入更加民主、开放、务实的时代,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政治参与意识和精神文化需求日渐增强,这就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为了社会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对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倾注更多的精力。
五是虚与实的关系。领导干部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就要虚实结合,既要善于务实,又要善于务虚。务虚不等于坐而论道,搞形式主义。文山会海,应酬繁多,办事拖拉,作风疲塌,是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改革体制机制、转变工作方式外,还应当转变思维方式。要删繁就简,精简才能高效。现在有的会议,有的很小的事情,很单一的工作,汇报起来却内容繁杂,从背景、意义,到动员、部署、措施、总结,一一讲到,一个不拉。执政是要计成本、讲实效的,不能只顾摆样子、搭架子,尤其不能出劳民伤财的“花点子”、“馊主意”。领导干部应该干实在之事,不干虚假之事,实事利党利国利民,虚假事误党误国误民。不能把布置任务等同于抓落实,不能把事无巨细、包办代替看成是作风深入,不能把繁琐哲学当作具体指导,不能把做文章完全等同于做工作,不能把政出多门视为多办实事。坚持高标准,才能创造出好业绩。为官一任,不仅要有眼前看得见的政绩,更要有惠及后人、功在长远的成果,不能急功近利。
六是为与畏的关系。党员干部肩负着组织的重托,寄托着群众的期望,理应珍惜难得的机遇,趁着大好年华,干一番事业。在“有所为”同时还应“有所畏”。有所畏,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严格自律,才能做好工作。领导干部把工作做好了,与群众关系融洽了,就不会产生“怕”的问题。但如果做得不够好,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就会怕引起群众的意见和不满。如果做了有悖于群众意愿和利益的事,那就更该有畏惧心理,怕群众反对。如果“无所畏惧”,那就连起码的责任感、道德感都没有了,或许就无可救药了。有些领导干部自从当了官,便不能正确地清醒地认识自己,常常被随声附和或吹捧声弄得昏头昏脑。领导干部要严于自律,常常剖析自己,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和不足,千万不可自以为是,以为职位高就是水平高,权力大就是能力强。权力具有两重性,为民则利,为己则害。只有正确认识权力、行使权力,才能防止滥用权力,真正为人民服好务。
(作者: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