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缓解资源瓶颈对经济发展制约的正确选择,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要使勤俭节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落实这一精神,就必须正确把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人文要求。
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道路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实现更加科学、更加和谐、更加文明的发展,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人文背景。建设节约型社会,首先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道路,正确处理好发展与节约的关系。
节约型社会并不等同于不求发展,不等同于不加快发展,也不等同于坚守清贫,一味节衣缩食。过去,人们之所以提倡节俭、节约、节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制于发展的滞后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有限。现在,我们重申节俭、节约、节能,则是基于对发展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关系的深刻反思,是在逐渐过上好日子的同时反对铺张浪费。归根到底,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倡的节约,是发展中的节约,是为了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它要求以长远的眼光、科学的判断和科学的规划为前提,这同以往那种不讲科学、目光短浅、拆东墙补西墙的低水平建设有着本质的区别。
节约型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节约而节约。以前,由于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基本上是“粗放型”的,致使能源利用率低和单位产品能耗高。这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也诱导了人们对节约理念的漠视,助长了人们对资源的过度使用。今天,如果我们依靠资源的高消耗、低效率来刺激和支撑经济增长,将有可能出现未富而资源先枯、环境先衰的局面,从而失去持续发展的基础,遗患子孙。如何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关键是要把节约资源、降低能耗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实现能源和资源的节约与合理使用。因此,我们要以科学的精神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以科学的方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要正确处理好节约与发展的关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改善经济增长质量、提高效益,切实转变竭泽而渔、竭林而耕、竭矿而采的增长方式,着力构建节约型社会的生产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真正做到在发展中节约、在节约中发展,以发展促节约、以节约促发展。
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
节约是人们精神面貌的反映,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事实证明,一个骄奢淫逸成风、享乐主义盛行的国家和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对于一个人来讲,无论财富有多少,权力有多大,勤俭与节约与否,永远都是折射其精神面貌的一面镜子。节约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意志和品质,使人远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
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老子将“俭”视为为人处世的“三宝”之一,孔子把俭和温、良、恭、让同视为重要的道德范畴。荀子在《天论》中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古训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所有这些,都鲜明体现了古人的节约观念,是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人文资源。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真正继承者。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是党的战斗力、凝聚力的重要来源。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都是艰苦奋斗的光辉典范。方志敏同志在敌人的牢房里写下过这么一段话:“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当年,美国记者斯诺在陕北看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吃的是粗糙的小米饭,穿的是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住的是简陋的窑洞,他感慨地称赞这是存在于共产党人身上的“东方魔力”,并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光”。
正是依靠这种力量,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不断走向兴旺发达。全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地要求全党同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全党: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一个法宝,也是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我们党正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过去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今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要靠艰苦奋斗。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带头艰苦奋斗。他明确指出:“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今天,我们党号召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求每个党员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使厉行节约成为自觉意识、自觉行动,成为我们永远不变的政治本色。
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造就健康的生活方式。节以修身,俭以增志,崇尚节约,就是选择一种对自己对社会负责的生活方式,就是确立一条走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科学的生活方式,能够使人身心强健、充满活力,自觉抵制腐朽没落思想的侵蚀,积极进取,健康向上,更好地投身到各项工作之中。当前,节约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一些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倡导并实施由消费型社会向节约型社会转型,我们应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勤俭节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让勤俭节约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时尚。
厉行节约并不是要抑制消费,而是用理性的态度去对待生产、生活。我们发展生产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建设节约型社会,目的也就是要使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不是反对合理的消费,而是反对与科学生活方式相悖的不健康的消费,反对超越现实条件、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费,反对斗富摆阔的奢靡消费,更要反对假公济私、损公肥私的公款消费。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从根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形成的各种陈规陋习入手,树立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和理性消费的观念,科学生活,文明生活,健康生活。
前不久,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最后一句话就是“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率先垂范、先行一步,尽快健全节约型社会的体制机制,抓紧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加大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工作力度,杜绝浪费,实行“阳光”采购,以厉行节约的政风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营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浓厚氛围,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只有当全社会都把节约当成共识,人人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尽责、个个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出力时,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节约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作者:中共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