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要在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找到一个互融的结合点,使意识形态诉求在民众心中达到最佳效果。
2006、2007年,“易中天现象”、“于丹现象”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热点,其实质上是精英文化通过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结合。这给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职责的“主流文化”很大的启发价值,即如何通过大众传媒,实现主流文化对大众文化的领引,这应当成为“主流文化”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以及大众传媒的内涵
“主流文化”主要是指在国家意识形态指导下、以国家的意识形态为内核建构、由政府推动的文化形式,它表达国家意愿与根本利益,传达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的基本观念,是一种处于支配地位的主流价值观。主流文化具有权威、严肃性,其主要功能在于凝聚国民共识并为国家发展提供意识形态动力。
作为20世纪以来兴起的一种文化现象,“大众文化”则通过电视电影、流行音乐、商品广告等大众传媒形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加速了文化的多元化进程,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政治观念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民众消费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在新传播技术与全球商业化浪潮的合力推动下,“大众文化”愈来愈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在文化领域中日益获得其重要地位。
近年来,大众文化在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获取信息与休闲娱乐等需求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大众文化的低俗化现象也日益严重,凶杀、暴力、色情等低俗之风呈不断蔓延之势。大批被戏说的名著,大批的肥皂剧,大量毫无艺术价值却炒出轰动效应的流行音乐、动漫、电子游戏和畅销书等低俗化的文化产品不断产生。虽然这种快餐式文化适应了当前人们生活节奏紧张状况下的现实需求,但是却屡屡触及甚至摧毁社会的道德底线。混乱的人生观价值观、哗众取宠的低俗信息对社会的影响是十分危险的。
主流文化承担着社会教化的功能,承担着对大众文化进行健康引领的职责。借助国家政权的文化体制来组织和传播,实现对大众文化的合理引导,是主流文化的一项重要职责。如何合理引导大众文化,使之在主流文化的影响下健康发展,值得探讨。主流文化引领大众文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主流意识形态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的实现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必然要借助大众传媒的作用。这就意味着,在政策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之外,必须高度重视大众传媒在主流文化引领大众文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大众传媒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大众传媒的正面作用发挥得好,可以实现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大众传媒把握不好分寸的话,也很有可能会向大众扩散负面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大众传媒在政治话语领域中是坚持党的主张的,基本上不会出现大的偏差。但商业文化的工具理性式的实用主义本质决定了大众传媒在传播人文精神的同时,也包含着对人文精神隐性的消解。这是因为,在现实中,大众传媒在社会责任感之外对经济利益的关注容易造成大众传媒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迷失方向,出现过度娱乐化倾向。例如“超女现象”、“艳照门事件”等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这个时候有必要抑制有关媒体对这类现象、这类事件的继续传播,消除后续影响。
通过大众传媒实现主流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引导
正确使用大众传媒,实现主流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正面引导,就应当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优势,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生产、复制、传播有利于提升人们道德水平、提高受众各方面素质的新闻、信息、影视产品及娱乐栏目、节目,从而增强主流文化的信息传递功能,实现主流文化从“庙堂之高”影响“江湖之远”。
增强主流文化引导大众文化的实效性,首先要提高大众传媒在传播过程中的说服力、感召力、凝聚力。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信息、影视产品及娱乐栏目、节目通过信息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履行着教育人、引导人的政治使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尺度正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过去主流文化引导民众的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做法,已经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难以解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种种思想问题。所以,主流文化引领作用要发挥成效,应当紧跟时代潮流,积极主动,锐意创新,正视人们在思想观念等方面出现的新变化,克服当前主流文化引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在更高层次上提升这项工作的层次。
通过大众传媒增强主流文化引领的实效性,关键在于传媒的表达应符合新时期民众的思想实际。传媒所表达的观点要实实在在地为人们接受,空洞的说教不会达到任何效果。事实证明,质量高、见实效、受欢迎的传媒形式,无不是坚持与民众的内在诉求相结合,把教育同服务相结合的结果。吸引力、说服务、感召力,来自于心灵的共鸣。易中天、于丹的讲座受欢迎,就与他们的观点契合了诸多民众的心灵需要密切相关。主流文化要因人制宜、因事制宜,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群体的不同思想实际区别处理。分清了对象、层次,媒体才可能避免空泛化和绝对化,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需要。
大众传媒在实现主流文化引领大众文化的过程中,必须防止大众传媒的庸俗化。大众传媒要提升自身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品位,约束传播人的思想行为和道德品质,建构健康文明向上的媒介环境,通过对信息有目的的采集、选择和编辑出版,优化信息传播,积极发挥大众传播的传播信息、教育、引导功能,正面积极地给民众提供健康、优秀的文化产品,摒除大众文化中消极不健康的成分,创造良好的舆论文化氛围,弘扬高尚文化,使大众文化更加符合大众的精神和心理需要。大众文化超越庸俗化,是一项具体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凭借科学、周到的组织策划才能奏效,要善于围绕民众存在的思想问题和思想动向,从内容、手段和形式等方面认真研究,精心策划。
主流文化引领大众文化的任务越来越重要,因此大众传媒还必须高度重视自己的“诚信度”。大众传媒的“诚信”,是传媒基于人们对它的信赖感而在受众中产生的影响力。在过去,主流媒体“喉舌”的地位曾经提供给官方传媒巨大的“无形资产”。而如今,“纸包子”事件、“藏羚羊假照片”事件、平江“华南虎”事件等若干案例表明,在政府的主流下,如何提升媒体从业人员的自律意识,以及完善媒体监管体制,已是燃眉之急。
主流文化通过宣教形式完成对大众文化的引领固然不可或缺,但如果能在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找到一个互融的结合点,可以使意识形态诉求在民众心中达到最佳效果。主流文化完全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大众媒体和文化工业体系,利用大众文化的形式和大众文化的运作机制,产生广泛的影响,来实现文化认同、精神凝聚,推动经济发展。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