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忠林在调研城市绿化提升工作时指出:种树就是种福,种树就是种德,种树就是种财,种树就是种空间。这种新颖的“种树论”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政治意蕴,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政治伦理,担当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充分了解“种树论”的政治内涵和政治意义,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有机统一,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必然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和政治立场。“种树论”以种树为依托,体现的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最基础的公共产品,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标配。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之一,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制约因素。改善生态环境,把素以“山泉湖河城”闻名的泉城济南,打造成绿树成荫、满目葱茏、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良好生态城市,保持其特有灵性、豪迈和活力,是泉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期盼。“种树论”就是对人民美好期待的现实回应。通过拆违拆临,拆掉了少数人的特权和违法违规获得的利益,把空间、绿地还给泉城人民;通过植树植绿,使泉城人民共享“绿色红利”。所以,种树就是种福。种下一棵树,就是埋下了一颗美好、幸福、快乐的种子,它种下的是片片绿色,收获的是满满的幸福。今天的济南,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浓郁葱翠的草坪、千姿百态的公园、摇曳多姿的花木,带给人们轻风吹拂的舒适、阳光洒落的温暖、宁静闲适的惬意、轻松快乐的幸福。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政治伦理。可持续发展既是经济发展新理念,也是政治伦理新要求。可持续发展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之间的代际关系,保障生态平衡及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种树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主张和道德修为相契合。种树就是种德。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种树植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善良德行,是保持良好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也是造福子孙后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治伦理。儒家主张“仁政”,强调“为政以德”、敦行仁道,倡导宽厚爱民,泛爱天下,福泽万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可持续发展政治伦理的古代表达。在今天,“绿色发展”已成为五大发展新理念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导向和规范作用。“种树论”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的重要措施,与“可持续发展”所倡导的政治伦理相统一。在“种树论”的指导下,济南将不断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使济南成为人人向往的美好家园。
担当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政治高度。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是党员干部的重大政治责任。“种树论”以强大的政治定力,将生态文明建设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的具体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扛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种树就是种财,种树就是种空间。通过植树造林,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加大种绿植绿面积,消除环境负债,增加城市有效空间;通过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吸收污染,净化空气,促进生态资产保值增值;通过植树造林,促进低碳减排,增加森林碳汇,为城市经济置换发展空间;通过植树造林,改变荒山面貌,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实现生态建设与林业扶贫的良性循环。在“种树论”的推动下,生态文明理念已厚植人心,生态文明责任已融入血液,生态文明建设热情已被充分激活。“种树论”将把济南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济南大学政法学院 王彩云)
链接:“种树论”的政治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