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因城市而生,城市因大学而盛。在济南,有一所扎根城市成长起来的山东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省重点建设大学——济南大学。为了助推济南扬起龙头,山东走在前列,济南大学努力充当动力源、助推器和人才库,努力把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把更多的人才留在济南,济南大学正在成为区域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大学力量。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必须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时代和区域发展主题,在区域进行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济南大学主动对接济南十大千亿产业人才需求,加大新工科建设力度,提升改造传统专业,服务产业升级需,按照“战略合作,校企一体,产学链接”的思路,增设校企合作办学专业,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济南大学目前一共有93个本科专业,近些年新设置了机器人工程、标准化、大数据与数据科学、人工智能方面等方面的专业。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就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引擎,创新要靠人才,为更好的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需要,除了培养人才,济南大学还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近三年,济南大学投入大量资源,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引进和培养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400多人,其中全资引进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三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两人,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才七名,培养和引进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7名,有力地支撑了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和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需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是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四新”促进产业智能化、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等“四化”,济南大学为了更好地服务新旧动能转换,整合优质资源,成立了济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新旧动能转换研究院,建设十大科技创新平台,组建十大科技创新团队,等举措,围绕四化与政府企业紧密合作,开展研究和技术开发。
高校是高新成果产出的主力军。济南大学在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2016年,学校出台了《济南大学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实施意见》,支持科研人员到地方、企业兼职(或一段时间内全职)从事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工作,促进了学校科研人员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五年签订技术合同1038项,技术合同额2.95亿元。
济南大学积极推进政产学研的合作,目前与济南市及济南下属的五个区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浪潮、重汽等2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每年向济南市派出干部教师十几名,到政府和企业挂职锻炼,2018年学校与政府企业共建技术转移中心、产学研基地17个,签订技术合同225项,培育新旧动能转换项目54个,有效促进了政产学研的合作。建有天桥大学科技园、章丘技术转移中心、天桥大学科技园,现在已成为科技部备案的众创空间,签约入驻的企业14家,在大学科技园工作的创新团队有六个。学校还与市中区共同建设了创业学院,吸引济南大学的教师学生以及部分社会人才到创业学院去创业。创业学院成立以来,已经入驻企业20多家。创业学院与支柱级企业共同建设了16个平台,承担济南市各类科研项目近200项,签订技术合同463项,协助济南市完成了国家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和环保节能材料与装备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和验收工作。
服务地方新旧动能转换是地方高校的使命和责任,为此,学校确立了一个理念:以贡献求发展,一个方向:深度融合、合作共赢,两个重点:人才和创新。一是人才培养工作,主要是在继续做好求变、求新、求实三个方面工作的基础上,建设一批与十大千亿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优势特色专业群,比如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群、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群、机械制造专业群、金融学专业群、现代物流专业群等等。二是领军人才的共享工作,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这方面学校近五年计划引进至少以百名前十强十大千亿产业需要的高端人才。三是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问题研究工作。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迫切需要回答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等问题,学校将充分发挥现有智库和平台的作用,与有关部门深入交流接洽,了解政府部门对智库研究的需求、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全省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产业升级面临的瓶颈、以及“四新”、“四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有的放矢地进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行业发发展提供咨政咨询服务。(刘珂珂)
链接:济南大学为区域新旧动能转换贡献大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