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忠林在调研城市绿化提升工作时强调“从某种意义上说,种树就是种福,种树就是种德,种树就是种财,种树就是种空间。”我们把这一重要论述简称为“种树理念”。我国自古就重视种树。管子曰:“十年之计,莫如种树。”“种树理念”以种树为载体,提倡生态保护、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生态空间,从而构建生态文明。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种树与治政理念、民生福祉、经济发展等联系起来,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种树理念”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例如“德润万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乐山乐水”等。这些智慧为济南市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种树理念”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有着极大契合性。孟子云:“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古人强调顺应自然万物生长发育的规律,尊重它们成长和发展的空间,给予其休养生息的时间。这就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理念。“种树理念”是“两山理论”的市域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揭示了协调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统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性理论;显示了中国话语特色的绿化战略内涵。种树就是为了绿满泉城、美丽济南,守护绿水青山,泽被子孙。种树就是种财,就有金山银山。
“种树理念”具有丰富内涵。种树就是种福,就是为人民谋福祉,属于民生之举。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两千多年的“清华”简记载“民心惟本,厥作惟叶”。民心所向、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目标。种树改善生态,营造宜居空间,让市民获得幸福感。真正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种树就是种德,就是种植美德。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可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种德之“德”是一种仁德,符合儒家“仁民爱物”“为政以德”思想,体现对自然、人民的尊重。万事万物各得其宜,才能和谐共生。种树与“德”联系起来,并提升到治政的高度,充分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在政府工作中地位重要。种树就是种财,古人对此有深刻体会。《齐民要术》记载“李衡计长远”的故事,“江陵千树桔,与千户侯等”。种树就是坚持绿色生态经济。通过种树,建设“山水相依、智慧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济南,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坚持绿色引领、生态富民,助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尊重和保护生态生产力,发展生态经济学,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种树就是树立仁德、为民谋福、发展生态经济,就是为城市种植发展空间。这种空间既包括有形的地域空间、产业空间等,还包括人文空间。“种树理念”推动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将推动济南携河北跨由“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以及三大生态带建设;产业空间也将得以极大拓展,“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量子科技、生物医药、先进材料、产业金融、现代物流、医疗康养”等生态产业不断发展。济南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极具人文气息。生态环境与人文空间相互影响和彼此依存。种树营造的生态空间,优化拓展了人文空间的地理格局。“种树理念”中“种福”“种德”“种财”“种空间”的依次顺序,反映了以民为本的根本宗旨。人民的幸福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道德素养和经济水平为城市注入活力、提升发展空间。
“种树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是山东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种树理念”作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实现了古代生态智慧的现代转化,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创新。“种树理念”的提出,践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出共享发展的理念,真正将“两山理论”、生态文明建设落到了实处。(济南大学文学院 何家兴)
链接: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