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于老师,被他的形象震撼到了。高大的个头,给人一种山东大汉的视觉感受。但在于老师的身上,更多感受的是他对山东文化的痴迷与坚持。
于老师“把书法当成信仰”。在他的工作室里,有一张很大的案子,墙上还挂着毛毡,当然,还有一股浓浓的一得阁墨香。墙上有王羲之的《兰亭序》和摩崖石经的碑帖,他也是品味和观摩经典中,不断提升自己。最吸引我的是于老师的那杆笔。我也曾学画十年,但是这样一杆长笔,真的不多见。于老师现场给晚报读者题写对联,用的就是这支笔。或许也只有于老师这样的身高和修养,才能hold住这样一支神笔。

于老师现在研究摩崖石经。谈起摩崖石经,他很兴奋。他觉得这种书体看起来笨拙幼稚,可是笔笔都是心思。而且看起来不够好看的字体中,体现着山东人的那种憨厚和直爽。让我想到了“厚而不腻”,除了山东的把子肉,还有山东人的性格吧。
于老师虽然是山东大汉的形象,可是对书法的细节推敲,真是细腻的胜似女子。就拿给读者的这副对联来说,他用“四”对应“一”,但是春联讲究对应,上联和下联的相互对应不仅仅是在文字上,还是应该在书法上,所以用四道横来写“四”,与上联的“一”对应,就是高与扁的对应。

于老师说,他有时候为了找书法的那种感觉,也会喝一点小酒,就像王羲之,只有喝酒那天晚上的《兰亭集序》才是最不可超越的经典。艺术的魅力就在于不拘于一格,就在于变化多端。无论写的再好,也不可能写出完全一样的字。真正的书法家并不是要写的有多漂亮,而是写的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感情。
见字如人。于老师就像他的字一样,一位值得尊敬的朴素而又细致的山东大汉。

于剑波
又名修亭,别署笃斋、风斯在下居、历史草堂、平和堂。山东莒县人,现就职于济南大学文化中心。从事中国书法、中国画、篆刻研究三十余年,其艺术崇尚“大气、古拙、朴素、典雅”的境界。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常委、文化艺术界别副主任,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青年书坛》杂志主编,济南市青年书协名誉主席。
媒体链接:情迷山东的书法家于剑波